星期六, 7月 16, 2011

進化論六: 傲翔蒼穹的祖先

達爾文曾提出另一個物種演化理論, 到現在科學家們還在研究中, 它就是性擇.這亦是令達爾文頭痛的地方, 這種花俏的顏色或器官特徵, 完全和為生存而變化出的偽裝, 保護色等相反. 他擔心這種無用的魅惑雌性進行交配行為與天擇理論相違背, 更在給友人的書信裡表示孔雀這種累贅的尾毛很噁心. 而說到羽毛, 其演化的奇妙, 也是耐人尋味.
被譽為大自然最優雅的演化發明, 出現時間至少有1億5000萬年. 由單一的空心細絲, 慢慢蛻變成細分的管子, 再蛻變成由羽軸為主細分羽枝, 猶如葉脈的主脈分叉到細脈. 再由羽枝上蛻變成多條小羽枝, 羽毛開始成型. 再由小羽枝上分出無數的小鉤, 形成一條毛茸茸的羽片. 最後, 演變成便於飛行的不對稱羽片. 其結構越來越精細, 越來越平坦, 越來越輕盈.
1861年於德國某採石場, 發現了一隻如烏鴉般大的鳥類化石, 始祖鳥. 牠存活在1億5000萬年前, 已擁有現存鳥類的相似特徵, 但同時在始祖鳥身上發現了爬蟲類的特徵, 包括牙齒, 爪子及有骨的長尾巴. 換句話說, 始祖鳥似乎是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把鎖匙. 可惜卻找不到其他線索達一個半世紀之久.
那麼, 鳥類從何而來呢? 起先科學家從現代爬蟲類入手, 因為現代不少爬蟲類都棲息在森林的樹冠叢之間, 更有蜥蝪長有像翼的蹼以便飛躍林間, 假如他們身上的鱗片能夠變長, 就能滑翔得更高更遠. 因而假設爬蟲的鱗片不斷伸長擴張, 演化成羽毛, 進而能在空中飛行. 不過, 在1970年間, 有古生物學家發現鳥類和獸腳類的骨骼十分相似, 因此學者認為鳥類演化與獸腳類有關. 可是很多獸腳類都是體型較大, 尤其是後肢, 尾巴既粗且長, 前肢卻十分短小, 因此不少學者對此假設有所懷疑. 但到了1996年, 這假設得到證實.
1996年中國遼寧省出土了一系列的非鳥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 從牠們身上呈現出不同的型態, 而且是出現在同個時期. 最早出土的獸腳類化石, 就是存在於1億2500萬年前的中華鳥龍. 背部和尾巴都有一些薄薄的細絲, 是一隻行走地上的野獸. 從牠們身上比較鳥類的羽毛, 有些像是鳥兒的羽毛一樣蓬蓬鬆鬆的. 但有些又長又硬的羽毛卻和現在的鳥兒不一樣, 那麼鱗片如何演化成羽毛呢? 其實在初出世的雛鳥便見到羽毛發展的端倪.
雛鳥發育, 起初是剛毛, 是由一塊極小的皮膚細胞, 名叫基板裡冒出來的. 基板頂端會快速生長成圓柱狀, 再變成剛毛. 比較爬蟲類, 牠們的鱗片也是從基板細胞生成的. 因此, 科學家有個假設, 基板的基因可能從一個簡單的轉換而變成羽毛. 而更驚人的發現是, 在短吻鱷身上竟然發現鳥類羽毛形成所用的基因, 換句話說, 鱷魚與鳥類, 恐龍和翼龍是近親. 鱷魚在2億5000萬年前有可能是有羽毛, 後來才發展成另一個譜系. 但在2009年發現的天宇龍, 被歸納鳥盤目, 是獸腳類的遠親, 令學者假設所有恐龍祖先都是有毛髮般的羽毛, 這個起源應可再追溯到更遠. 換句話說, 當初羽毛並不是為了飛行而進化出來.
說到這裡, 又回到了問題原點: 鳥類從何而來? 有兩個線索. 一, 前肢有羽毛的恐龍會拍著前肢以往高處, 進而演化出飛行; 二, 那些有羽毛的恐龍利用羽毛在林間跳躍, 滑翔, 最後蛻變成飛行. 那麼, 羽毛當時究竟有什麼用呢? 有毛的獸腳類會用前肢的羽毛把巢蓋住用以保護幼龍及保溫. 另一個用途, 就是達爾文所說的性擇. 羽毛用以吸引異性的目光, 透過鮮艷的顏色贏得雌性的交配以繁殖. 去年2月, 中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合作, 把近鳥龍的色彩重現世上. 他們在幾個化石樣本中, 發現了近鳥龍紅黑色的黑素體. 黑素體是極小的囊袋, 為羽毛顏色體細胞, 其形狀和細構與現在的鳥兒完全相同, 由此得出近鳥龍是一隻有著鐵鏽紅冠, 深灰色身軀和黑白條紋翅膀的恐龍.
在達爾文的年代, 對於性擇這理論都不予理會, 只因男性主導主義在當時容不下這理論. 過了一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大部份物種, 不論魚類, 鳥類, 昆蟲, 甚至青蛙, 雌性也是揀最亮眼的雄性去交配. 其原因至今也在研究中, 但也有兩個答案解釋: 一, 有美麗的外表, 比起黯淡無光的健康得多, 因為健康的體魄才有美麗的外表, 決不是被寄生蟲侵害, 受飢餓困擾的同種所能長出的. 另一個答案有些人性化, 就是潮流. 一隻雌性揀了美麗的雄性交配, 其他的雌性也要跟著, 不然其後代便不能吸引異性. 某程度上, 性擇解釋了人類種族差異的原因, 就是不同種族不同的審美觀, 男人總會選擇有吸引力的女性, 漸漸變成某地方的特色.
姑勿論那個答案才正確, 我們可知道羽毛在當時的用途. 而今後也許有更驚人的發現, 將疑惑通通解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