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植物, 過去8000萬年來雄霸整個地球, 從澳洲沙漠到中美洲的霧林, 生存在森林林冠間到地下, 處在遍遠的山上到我們的住所, 都見其身影. 這種開花植物, 擁有2萬5000種類, 其多樣化為植物之冠, 牠就是蘭花.
達爾文對蘭花十分著迷, 原因是其授分策略耐人尋味, 牠集高明, 複雜, 欺詐於一身. 其操縱我們這些所謂高智慧動物的手法, 更冠絕自然界. 從《物種原始》出版後不久, 達爾文緊接出版了《蘭花的傳粉》一書, 說明其植物的構造和特徵都具有繁衍上的功能, 極為美完地呈現出對棲地的適應, 為達爾文的演化論更詳細展示出來. 他大膽的解釋為什麼在馬達加斯加的大慧星蘭會在其長長的花尾端部分, 只分泌一滴花蜜, 進而推測有某種擁有長長的舌頭的蛾存在. 這種神奇的生物在達爾文去世幾十年之後, 由當時的昆蟲學家發現一種舌頭有30公分長的天蛾, 證明達爾文的理論是正確的.
蘭花能有如此地位, 除了迷倒眾生的多變顏色外, 還有其發展致極的授粉絕招: 欺詐. 大部份蘭花都會用花蜜回饋傳播者, 但有三分之一的蘭花卻演化出在視覺上, 嗅覺上, 觸感上, 甚至三種都有的騙詐方法, 去欺騙授粉者以省去花蜜. 牠們會生長出和其他會製造花蜜的花一樣的外表去吸引蜜蜂來採蜜, 當然蜜蜂並不會採到任何花蜜. 某種龍蘭花的花香是黴菌味, 腐肉味, 甚至是貓尿或嬰兒尿味, 用以吸引蚋蟲(一種像蜜蜂, 但體型細小的飛蟲, 以吸取血液為生)來授粉. 有些蘭花會長得像一個蟲穴或孵化房的花形, 吸引昆蟲當件藏身地; 更有的長得像飛行中的雄蜂, 讓另一隻真正的雄蜂為地盤打鬥, 從中傳粉.
欺騙發展之至極, 就是以性誘騙授粉的蘭花. 當年達爾文也發現不了蘭花這手法, 只是對蜂蘭花朵長得和蜜蜂很相似感到疑惑. 到了1916年才被人發現這種”假交合”授粉. 蜂蘭, 又稱為妓女蘭, 生在義大利西岸向海190公里處的薩丁尼亞島. 蜂蘭引誘的對象就是雄性熊蜂, 蜂蘭模仿雌蜂的外形及氣味生長, 讓雄性熊蜂與這隻假雌蜂交合, 從中觸碰蜂蘭的花蕊. 這時蜂蘭裡的兩個黃色花粉囊袋把快乾的物質黏上這隻發覺上當而沮喪的雄蜂身上從中把花粉傳播開來, 可憐那隻雄蜂並沒有得到任何回報, 就連花蜜也沒有.
澳洲隱柱蘭亦是性欺騙吸引瘤姬蜂交歡的例子. 隱柱蘭會釋放出與雌性瘤姬蜂類似的氣味, 雄性瘤姬蜂被吸引後停留在舌狀花瓣上, 其腹部會刺進花朵內部, 花粉就會秥在瘤姬蜂的後部, 染成黃色. 而這行為已到了更變態的領域------在翻雲覆雨中達至高潮, 把精液射到花上! 瘤姬蜂有一個特質, 就算沒有雄性的精子也能繁殖後代, 精子作用只是用作平衡雌雄瘤姬蜂的比例, 但沒有雄性精子, 就只會出生雄性瘤姬蜂. 換言之, 隱柱蘭吸引雄性瘤姬蜂的射精, 令到雌性瘤姬蜂得到精子機會減少, 進而繁殖更多的雄性瘤姬蜂以助繁殖, 隱柱蘭因此而獲得更多傳播花粉機會, 這就是隱性蘭真正目的, 對授粉者的選擇, 並控制其性別及數量從中令自己得益, 其手法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蘭花打破了傳粉及授粉者互助互利的傳統. 授粉對象為牠們工作後卻得不到回報帶來了植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興趣. 對花朵來說, 生產花蜜也要代價. 淘汰以花蜜為本的授粉策略, 其實對花朵有利. 植物學家發現, 沒有花蜜的蘭花授粉者會留得較久, 亦會為找尋花蜜飛得較遠. 對蘭花來說, 近親交配而成的花長出的花朵色彩單調, 而種子質素不高. 如遠親雜交, 就能將不同種的基因交換, 產生出更多元化的後代, 其活力和基因異變會更高, 繁殖出更新的品種.
另一個說法認為, 沒有回報的授粉活動, 對授粉者忠誠度能夠提高. 花蜜對很多動物來說可說是珍饈, 不少動物都覬覦著, 可是那些動物享用過花蜜後, 未必會幫忙傳粉, 所以單以氣味吸引某些物種替其傳粉會更有效. 某程度上, 最大的授粉者可能就是我們人類. 自1818年, 我們就以蘭花製成香水, 作贈送之用. 有了市場, 花農不斷對其進行配種, 產生出不同的品種. 而蘭花的英文字, 來自希臘文睪丸的意思, 因蘭花的球莖有著催情的特質, 也與睪丸不謀而合. 再加入假交合授粉的特性, 可謂名副其實.
星期六, 7月 30, 2011
得.失(30/7)
辛卯年第一關的考試, 過了. 第二個關便是減肥. 從六月到現在, 扣除雨天的日子共40天, 由80公斤減到68到69公斤左右, 比目標65公斤差一點點, 但也總算是成功. 可是還是對自己的體型不太滿意, 某些部份還是減不去, 尤其是肚皮及下些的部分, 脂肪異常難消! 為此, 個人決定進行第二階段, 亦即是鍛鍊肌肉, 期望讓身體看上更健碩, 更美完.
進化論寫了兩個月. 兩個月已過, 還未進入最重要的部份------人類進化史. 這個月應可把植物這一題目完成, 來著八月會更精彩, 可是資料更多更複雜, 整理要花些時間, 抱歉之餘, 還望讀者們能耐心等待.
完成進化論之後, 個人想以能源為緊接的題目. 近日讀過了關於人口的文章, 得知地球將有70億人, 這意味著我們對糧食, 住屋, 教育, 醫療, 能源等需求將不斷增加. 對於未來能替代現在非再生能源的主角還在競逐, 各種再生能源都有其優點及缺點, 是時候讓讀者們認識多些已知的, 嶄新的和可考量的新能源了. 至於金融危機這一題, 會放在第三輪, 期望今年能完成吧. 就現在進度來估計, 有些難度. 抱歉!
的而且確, 今年交際多了. 人每到十年就會有所轉變, 有位朋友就是這樣, 結婚不了就分手. 亦有一位朋友一直沒有拍拖, 但時機一到就不同凡響. 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女性會這麼想在三十歲前結婚. 三十前和三十後也是這樣過的吧? 沒有不同吧? 縱使生理會有變化, 但心理上開朗根本沒問題. 可是現實就是差天共地. 我承認給至愛一個名分很重要, 但也要看時機, 我想你不會在下大雨時你給人一頂太陽帽吧? 至於另一位朋友, 男女間的選擇無可厚非, 但要我以試試的心態去拍拖這真的做不到. 還是那一句: 不是真的喜歡她, 心總是提不起勁.
可能封閉的太久, 在交朋友時不太順利, 好像欠點什麼, 但又說不出是啥. 社交技巧不好, 導致處處碰壁, 令別人難堪之餘, 又因結果未能如願, 弄得自己也不開心, 看來還是需要時間好好的小心調整一下. 今年留下這個目標, 還有一些時間, 希望可以完成吧.
進化論寫了兩個月. 兩個月已過, 還未進入最重要的部份------人類進化史. 這個月應可把植物這一題目完成, 來著八月會更精彩, 可是資料更多更複雜, 整理要花些時間, 抱歉之餘, 還望讀者們能耐心等待.
完成進化論之後, 個人想以能源為緊接的題目. 近日讀過了關於人口的文章, 得知地球將有70億人, 這意味著我們對糧食, 住屋, 教育, 醫療, 能源等需求將不斷增加. 對於未來能替代現在非再生能源的主角還在競逐, 各種再生能源都有其優點及缺點, 是時候讓讀者們認識多些已知的, 嶄新的和可考量的新能源了. 至於金融危機這一題, 會放在第三輪, 期望今年能完成吧. 就現在進度來估計, 有些難度. 抱歉!
的而且確, 今年交際多了. 人每到十年就會有所轉變, 有位朋友就是這樣, 結婚不了就分手. 亦有一位朋友一直沒有拍拖, 但時機一到就不同凡響. 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女性會這麼想在三十歲前結婚. 三十前和三十後也是這樣過的吧? 沒有不同吧? 縱使生理會有變化, 但心理上開朗根本沒問題. 可是現實就是差天共地. 我承認給至愛一個名分很重要, 但也要看時機, 我想你不會在下大雨時你給人一頂太陽帽吧? 至於另一位朋友, 男女間的選擇無可厚非, 但要我以試試的心態去拍拖這真的做不到. 還是那一句: 不是真的喜歡她, 心總是提不起勁.
可能封閉的太久, 在交朋友時不太順利, 好像欠點什麼, 但又說不出是啥. 社交技巧不好, 導致處處碰壁, 令別人難堪之餘, 又因結果未能如願, 弄得自己也不開心, 看來還是需要時間好好的小心調整一下. 今年留下這個目標, 還有一些時間, 希望可以完成吧.
星期日, 7月 24, 2011
進化論七: 靜態默動者的至極演化(上)
人類發明文字, 有意識, 會使用工具, 發展出文明. 說到這裡, 人們會認為自己是演化至極的奇蹟. 可是和植物相比門也沒有! 試想像你被困在地上, 你怎樣生存? 怎樣保護自己? 甚至, 怎樣繁殖? 而植物卻擅長化學, 精於力學, 設計及色彩, 其操縱動物的能力, 包括我們, 更是所有動物所不能及.
人所共知植物只要有水及陽光就能生存, 可是要繁殖就要借助外力. 遠古的植物要靠水珠結合其雄花蕊和雌花蕊進行繁殖. 3億7500多萬年前, 授粉作用誔生. 某個譜系的植物進化出花粉和種子, 而花粉就是植物的精子. 每個粒子上有兩個通常是金黃色薄壁雄配子, 除了用以保護, 也利於花粉以風中散播. 在時間的演化下, 花粉傳播方法愈來愈多, 有的會變成如氣球般四處飄揚, 有的如炸彈般爆開, 推出花粉粒子.
花粉無非是與卵子結合, 亦即是植物的胚珠, 牠包含了一個卵細胞, 當雌雄結合完成受精作用, 發育成種子. 直至現在有些植物還是用最原始的風送花粉模式, 猶如望天打卦, 憑著點點運氣邂逅胚珠. 及後, 某一系譜演化出以果實保護及以花瓣圍繞種子, 稱為被子植物. 這是較為優良的演化, 胚珠被受保護, 又能吸引動物光顧替其傳送花粉, 而動物更是良好的花粉傳播媒介, 加上有美麗色彩的花朵更受動物歡迎, 花朵演化出不同又美麗的顏色, 更演化出花蜜, 讓植物得以長距離交配, 產生出千變萬化的多元化色彩.
現在地球30萬有花粉的植物, 已發展出各自的花粉類型.不同的花粉演化出獨特的顏色, 形狀和結構, 因應著傳粉者特性變化. 好似以身體光滑的甲蟲為授粉者的植物, 其花粉較有黏性. 如對象是蜜蜂或蒼蠅等的快速飛行為授粉者的植物, 其花粉有剌用以卡在對象身上.當然, 以較大的動物為對象的植物, 其花粉則較大粒.
在巴拿馬裡生長十分旺盛輕木, 巴爾莎木, 就是以大型動物為傳粉對象. 這種喬木木質太脆弱, 其密度只有水的五分之一, 只適合製造小擺設, 冰棒棍. 這種植物生長速度很快, 10到15年就可以長到15至30公尺高, 縱使其樹齡只有30至40歲, 所以造就2歲起就會開花繁殖, 綻放著有淡黃色的花苞, 滿載花粉的雄蕊的五片花瓣, 有足足兩公分花蜜的美麗”高腳杯”花朵. 輕木花是夜開花, 吸引著不少哺乳類, 鳥類, 兩棲類及昆蟲等來大快朵頤. 傳統有個假設, 輕木是透過蝙蝠傳播花粉, 後來經學者考究推翻了, 並指出可能是兩種樹棲型哺乳類動物為主要授粉者: 蜜熊和南美節尾浣熊. 基因顯示牠們是遠親, 而牠們可以說一生都是在樹上出世, 進食, 睡覺, 死亡, 可是人們對牠們的研究少之又少, 只知牠們在夜間活動, 與花蜜在黃昏製造時間相乎. 姑勿論其假設是否屬實, 也可見植物和動物的相互演化過程.
除了巴拿馬這樣獨特的傳粉方式, 其他動物也會間接傳粉. 好似蜂鳥, 負鼠, 猴子, 蜥蝪, 蝙蝠等. 尤其是蝙蝠, 牠們不斷演化出適應不同形狀花朵的口部和舌頭去吸食花蜜, 為美國360種植物傳播花粉.
但說到最廣泛的傳粉者, 非蜜蜂莫屬. 牠們遍佈世界各地, 為族群不停到花間間工作, 間接為花粉傳續後代, 亦為我們帶來了驚人收入. 以美國為例, 就有至少100種農作物要依靠蜜蜂為授粉者. 好似番茄, 其花朵上的花粉需要30倍重力的力道才能甩下花粉(這重力有多強? 一個戰鬥飛行員, 只要在4至6倍的重力下半分鐘便會失去知覺.), 而這工作蜜蜂便勝任了. 據估計, 美國以昆蟲授粉而成的農作物產值每年就有2000億美元. 其中有的更只有蜜蜂才能完成授粉, 除了上述的蕃茄, 還有杏仁, 洋蔥(90%), 向日葵(90%), 苜蓿(60%-70%)等.
昆蟲授粉最早可追溯到1億3000萬年前, 而蒼蠅和甲蟲則是地球上最早的花粉傳播者. 時至今日, 牠們仍然擔當著這個工作. 當然, 傳播花粉數量最高的是蜜蜂, 現今地球上已能辨識出2萬個不同蜂種. 其他的昆蟲還有, 蝴蝶, 蛾, 螞蟻, 蚊子, 蝸牛和蛞蝓走過時的黏液, 也可傳播花粉.
人所共知植物只要有水及陽光就能生存, 可是要繁殖就要借助外力. 遠古的植物要靠水珠結合其雄花蕊和雌花蕊進行繁殖. 3億7500多萬年前, 授粉作用誔生. 某個譜系的植物進化出花粉和種子, 而花粉就是植物的精子. 每個粒子上有兩個通常是金黃色薄壁雄配子, 除了用以保護, 也利於花粉以風中散播. 在時間的演化下, 花粉傳播方法愈來愈多, 有的會變成如氣球般四處飄揚, 有的如炸彈般爆開, 推出花粉粒子.
花粉無非是與卵子結合, 亦即是植物的胚珠, 牠包含了一個卵細胞, 當雌雄結合完成受精作用, 發育成種子. 直至現在有些植物還是用最原始的風送花粉模式, 猶如望天打卦, 憑著點點運氣邂逅胚珠. 及後, 某一系譜演化出以果實保護及以花瓣圍繞種子, 稱為被子植物. 這是較為優良的演化, 胚珠被受保護, 又能吸引動物光顧替其傳送花粉, 而動物更是良好的花粉傳播媒介, 加上有美麗色彩的花朵更受動物歡迎, 花朵演化出不同又美麗的顏色, 更演化出花蜜, 讓植物得以長距離交配, 產生出千變萬化的多元化色彩.
現在地球30萬有花粉的植物, 已發展出各自的花粉類型.不同的花粉演化出獨特的顏色, 形狀和結構, 因應著傳粉者特性變化. 好似以身體光滑的甲蟲為授粉者的植物, 其花粉較有黏性. 如對象是蜜蜂或蒼蠅等的快速飛行為授粉者的植物, 其花粉有剌用以卡在對象身上.當然, 以較大的動物為對象的植物, 其花粉則較大粒.
在巴拿馬裡生長十分旺盛輕木, 巴爾莎木, 就是以大型動物為傳粉對象. 這種喬木木質太脆弱, 其密度只有水的五分之一, 只適合製造小擺設, 冰棒棍. 這種植物生長速度很快, 10到15年就可以長到15至30公尺高, 縱使其樹齡只有30至40歲, 所以造就2歲起就會開花繁殖, 綻放著有淡黃色的花苞, 滿載花粉的雄蕊的五片花瓣, 有足足兩公分花蜜的美麗”高腳杯”花朵. 輕木花是夜開花, 吸引著不少哺乳類, 鳥類, 兩棲類及昆蟲等來大快朵頤. 傳統有個假設, 輕木是透過蝙蝠傳播花粉, 後來經學者考究推翻了, 並指出可能是兩種樹棲型哺乳類動物為主要授粉者: 蜜熊和南美節尾浣熊. 基因顯示牠們是遠親, 而牠們可以說一生都是在樹上出世, 進食, 睡覺, 死亡, 可是人們對牠們的研究少之又少, 只知牠們在夜間活動, 與花蜜在黃昏製造時間相乎. 姑勿論其假設是否屬實, 也可見植物和動物的相互演化過程.
除了巴拿馬這樣獨特的傳粉方式, 其他動物也會間接傳粉. 好似蜂鳥, 負鼠, 猴子, 蜥蝪, 蝙蝠等. 尤其是蝙蝠, 牠們不斷演化出適應不同形狀花朵的口部和舌頭去吸食花蜜, 為美國360種植物傳播花粉.
但說到最廣泛的傳粉者, 非蜜蜂莫屬. 牠們遍佈世界各地, 為族群不停到花間間工作, 間接為花粉傳續後代, 亦為我們帶來了驚人收入. 以美國為例, 就有至少100種農作物要依靠蜜蜂為授粉者. 好似番茄, 其花朵上的花粉需要30倍重力的力道才能甩下花粉(這重力有多強? 一個戰鬥飛行員, 只要在4至6倍的重力下半分鐘便會失去知覺.), 而這工作蜜蜂便勝任了. 據估計, 美國以昆蟲授粉而成的農作物產值每年就有2000億美元. 其中有的更只有蜜蜂才能完成授粉, 除了上述的蕃茄, 還有杏仁, 洋蔥(90%), 向日葵(90%), 苜蓿(60%-70%)等.
昆蟲授粉最早可追溯到1億3000萬年前, 而蒼蠅和甲蟲則是地球上最早的花粉傳播者. 時至今日, 牠們仍然擔當著這個工作. 當然, 傳播花粉數量最高的是蜜蜂, 現今地球上已能辨識出2萬個不同蜂種. 其他的昆蟲還有, 蝴蝶, 蛾, 螞蟻, 蚊子, 蝸牛和蛞蝓走過時的黏液, 也可傳播花粉.
星期六, 7月 16, 2011
進化論六: 傲翔蒼穹的祖先
達爾文曾提出另一個物種演化理論, 到現在科學家們還在研究中, 它就是性擇.這亦是令達爾文頭痛的地方, 這種花俏的顏色或器官特徵, 完全和為生存而變化出的偽裝, 保護色等相反. 他擔心這種無用的魅惑雌性進行交配行為與天擇理論相違背, 更在給友人的書信裡表示孔雀這種累贅的尾毛很噁心. 而說到羽毛, 其演化的奇妙, 也是耐人尋味.
被譽為大自然最優雅的演化發明, 出現時間至少有1億5000萬年. 由單一的空心細絲, 慢慢蛻變成細分的管子, 再蛻變成由羽軸為主細分羽枝, 猶如葉脈的主脈分叉到細脈. 再由羽枝上蛻變成多條小羽枝, 羽毛開始成型. 再由小羽枝上分出無數的小鉤, 形成一條毛茸茸的羽片. 最後, 演變成便於飛行的不對稱羽片. 其結構越來越精細, 越來越平坦, 越來越輕盈.
1861年於德國某採石場, 發現了一隻如烏鴉般大的鳥類化石, 始祖鳥. 牠存活在1億5000萬年前, 已擁有現存鳥類的相似特徵, 但同時在始祖鳥身上發現了爬蟲類的特徵, 包括牙齒, 爪子及有骨的長尾巴. 換句話說, 始祖鳥似乎是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把鎖匙. 可惜卻找不到其他線索達一個半世紀之久.
那麼, 鳥類從何而來呢? 起先科學家從現代爬蟲類入手, 因為現代不少爬蟲類都棲息在森林的樹冠叢之間, 更有蜥蝪長有像翼的蹼以便飛躍林間, 假如他們身上的鱗片能夠變長, 就能滑翔得更高更遠. 因而假設爬蟲的鱗片不斷伸長擴張, 演化成羽毛, 進而能在空中飛行. 不過, 在1970年間, 有古生物學家發現鳥類和獸腳類的骨骼十分相似, 因此學者認為鳥類演化與獸腳類有關. 可是很多獸腳類都是體型較大, 尤其是後肢, 尾巴既粗且長, 前肢卻十分短小, 因此不少學者對此假設有所懷疑. 但到了1996年, 這假設得到證實.
1996年中國遼寧省出土了一系列的非鳥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 從牠們身上呈現出不同的型態, 而且是出現在同個時期. 最早出土的獸腳類化石, 就是存在於1億2500萬年前的中華鳥龍. 背部和尾巴都有一些薄薄的細絲, 是一隻行走地上的野獸. 從牠們身上比較鳥類的羽毛, 有些像是鳥兒的羽毛一樣蓬蓬鬆鬆的. 但有些又長又硬的羽毛卻和現在的鳥兒不一樣, 那麼鱗片如何演化成羽毛呢? 其實在初出世的雛鳥便見到羽毛發展的端倪.
雛鳥發育, 起初是剛毛, 是由一塊極小的皮膚細胞, 名叫基板裡冒出來的. 基板頂端會快速生長成圓柱狀, 再變成剛毛. 比較爬蟲類, 牠們的鱗片也是從基板細胞生成的. 因此, 科學家有個假設, 基板的基因可能從一個簡單的轉換而變成羽毛. 而更驚人的發現是, 在短吻鱷身上竟然發現鳥類羽毛形成所用的基因, 換句話說, 鱷魚與鳥類, 恐龍和翼龍是近親. 鱷魚在2億5000萬年前有可能是有羽毛, 後來才發展成另一個譜系. 但在2009年發現的天宇龍, 被歸納鳥盤目, 是獸腳類的遠親, 令學者假設所有恐龍祖先都是有毛髮般的羽毛, 這個起源應可再追溯到更遠. 換句話說, 當初羽毛並不是為了飛行而進化出來.
說到這裡, 又回到了問題原點: 鳥類從何而來? 有兩個線索. 一, 前肢有羽毛的恐龍會拍著前肢以往高處, 進而演化出飛行; 二, 那些有羽毛的恐龍利用羽毛在林間跳躍, 滑翔, 最後蛻變成飛行. 那麼, 羽毛當時究竟有什麼用呢? 有毛的獸腳類會用前肢的羽毛把巢蓋住用以保護幼龍及保溫. 另一個用途, 就是達爾文所說的性擇. 羽毛用以吸引異性的目光, 透過鮮艷的顏色贏得雌性的交配以繁殖. 去年2月, 中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合作, 把近鳥龍的色彩重現世上. 他們在幾個化石樣本中, 發現了近鳥龍紅黑色的黑素體. 黑素體是極小的囊袋, 為羽毛顏色體細胞, 其形狀和細構與現在的鳥兒完全相同, 由此得出近鳥龍是一隻有著鐵鏽紅冠, 深灰色身軀和黑白條紋翅膀的恐龍.
在達爾文的年代, 對於性擇這理論都不予理會, 只因男性主導主義在當時容不下這理論. 過了一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大部份物種, 不論魚類, 鳥類, 昆蟲, 甚至青蛙, 雌性也是揀最亮眼的雄性去交配. 其原因至今也在研究中, 但也有兩個答案解釋: 一, 有美麗的外表, 比起黯淡無光的健康得多, 因為健康的體魄才有美麗的外表, 決不是被寄生蟲侵害, 受飢餓困擾的同種所能長出的. 另一個答案有些人性化, 就是潮流. 一隻雌性揀了美麗的雄性交配, 其他的雌性也要跟著, 不然其後代便不能吸引異性. 某程度上, 性擇解釋了人類種族差異的原因, 就是不同種族不同的審美觀, 男人總會選擇有吸引力的女性, 漸漸變成某地方的特色.
姑勿論那個答案才正確, 我們可知道羽毛在當時的用途. 而今後也許有更驚人的發現, 將疑惑通通解開.
被譽為大自然最優雅的演化發明, 出現時間至少有1億5000萬年. 由單一的空心細絲, 慢慢蛻變成細分的管子, 再蛻變成由羽軸為主細分羽枝, 猶如葉脈的主脈分叉到細脈. 再由羽枝上蛻變成多條小羽枝, 羽毛開始成型. 再由小羽枝上分出無數的小鉤, 形成一條毛茸茸的羽片. 最後, 演變成便於飛行的不對稱羽片. 其結構越來越精細, 越來越平坦, 越來越輕盈.
1861年於德國某採石場, 發現了一隻如烏鴉般大的鳥類化石, 始祖鳥. 牠存活在1億5000萬年前, 已擁有現存鳥類的相似特徵, 但同時在始祖鳥身上發現了爬蟲類的特徵, 包括牙齒, 爪子及有骨的長尾巴. 換句話說, 始祖鳥似乎是鳥類演化過程中的一把鎖匙. 可惜卻找不到其他線索達一個半世紀之久.
那麼, 鳥類從何而來呢? 起先科學家從現代爬蟲類入手, 因為現代不少爬蟲類都棲息在森林的樹冠叢之間, 更有蜥蝪長有像翼的蹼以便飛躍林間, 假如他們身上的鱗片能夠變長, 就能滑翔得更高更遠. 因而假設爬蟲的鱗片不斷伸長擴張, 演化成羽毛, 進而能在空中飛行. 不過, 在1970年間, 有古生物學家發現鳥類和獸腳類的骨骼十分相似, 因此學者認為鳥類演化與獸腳類有關. 可是很多獸腳類都是體型較大, 尤其是後肢, 尾巴既粗且長, 前肢卻十分短小, 因此不少學者對此假設有所懷疑. 但到了1996年, 這假設得到證實.
1996年中國遼寧省出土了一系列的非鳥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 從牠們身上呈現出不同的型態, 而且是出現在同個時期. 最早出土的獸腳類化石, 就是存在於1億2500萬年前的中華鳥龍. 背部和尾巴都有一些薄薄的細絲, 是一隻行走地上的野獸. 從牠們身上比較鳥類的羽毛, 有些像是鳥兒的羽毛一樣蓬蓬鬆鬆的. 但有些又長又硬的羽毛卻和現在的鳥兒不一樣, 那麼鱗片如何演化成羽毛呢? 其實在初出世的雛鳥便見到羽毛發展的端倪.
雛鳥發育, 起初是剛毛, 是由一塊極小的皮膚細胞, 名叫基板裡冒出來的. 基板頂端會快速生長成圓柱狀, 再變成剛毛. 比較爬蟲類, 牠們的鱗片也是從基板細胞生成的. 因此, 科學家有個假設, 基板的基因可能從一個簡單的轉換而變成羽毛. 而更驚人的發現是, 在短吻鱷身上竟然發現鳥類羽毛形成所用的基因, 換句話說, 鱷魚與鳥類, 恐龍和翼龍是近親. 鱷魚在2億5000萬年前有可能是有羽毛, 後來才發展成另一個譜系. 但在2009年發現的天宇龍, 被歸納鳥盤目, 是獸腳類的遠親, 令學者假設所有恐龍祖先都是有毛髮般的羽毛, 這個起源應可再追溯到更遠. 換句話說, 當初羽毛並不是為了飛行而進化出來.
說到這裡, 又回到了問題原點: 鳥類從何而來? 有兩個線索. 一, 前肢有羽毛的恐龍會拍著前肢以往高處, 進而演化出飛行; 二, 那些有羽毛的恐龍利用羽毛在林間跳躍, 滑翔, 最後蛻變成飛行. 那麼, 羽毛當時究竟有什麼用呢? 有毛的獸腳類會用前肢的羽毛把巢蓋住用以保護幼龍及保溫. 另一個用途, 就是達爾文所說的性擇. 羽毛用以吸引異性的目光, 透過鮮艷的顏色贏得雌性的交配以繁殖. 去年2月, 中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合作, 把近鳥龍的色彩重現世上. 他們在幾個化石樣本中, 發現了近鳥龍紅黑色的黑素體. 黑素體是極小的囊袋, 為羽毛顏色體細胞, 其形狀和細構與現在的鳥兒完全相同, 由此得出近鳥龍是一隻有著鐵鏽紅冠, 深灰色身軀和黑白條紋翅膀的恐龍.
在達爾文的年代, 對於性擇這理論都不予理會, 只因男性主導主義在當時容不下這理論. 過了一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大部份物種, 不論魚類, 鳥類, 昆蟲, 甚至青蛙, 雌性也是揀最亮眼的雄性去交配. 其原因至今也在研究中, 但也有兩個答案解釋: 一, 有美麗的外表, 比起黯淡無光的健康得多, 因為健康的體魄才有美麗的外表, 決不是被寄生蟲侵害, 受飢餓困擾的同種所能長出的. 另一個答案有些人性化, 就是潮流. 一隻雌性揀了美麗的雄性交配, 其他的雌性也要跟著, 不然其後代便不能吸引異性. 某程度上, 性擇解釋了人類種族差異的原因, 就是不同種族不同的審美觀, 男人總會選擇有吸引力的女性, 漸漸變成某地方的特色.
姑勿論那個答案才正確, 我們可知道羽毛在當時的用途. 而今後也許有更驚人的發現, 將疑惑通通解開.
星期二, 7月 12, 2011
進化論五: 補充缺憾的後繼者
提到埃及, 很多人會想起金字塔和法老王, 再深入些就是圖坦卡門, 埃及妖后. 現在又多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 阿爾喜旦乾谷(Wadi Hitan). 這乾谷離最近的金字塔不過160公里, 在3700萬年前原是浩瀚汪洋, 時至今日這塊乾地埋藏著驚人數量的東西, 填補了進化論的軟肋.
達爾文曾在第一版的《物種原始》試圖解釋鯨魚, 這種海中的哺乳類動物的進化及出現. 他以黑熊在湖中可持續幾個小時張開嘴游泳來假設鯨魚的出現. 後來被批評者嘲笑得焦頭爛額而在往後的版本刪除了. 到了20世紀, 學者們還是無法解釋怎樣演化出鯨魚, 更無法把這個物種放在演化樹中哪一個位置, 鯨目在哺乳類動物中可謂最奇特異常的動物. 就是這軟肋, 不斷被批評者拿來攻擊, 尤其是創造論者, 認為無法解釋鯨魚的演化, 那可以是從沒演化過. 當然, 這是錯誤的.
一個出生在愛荷華州基督教阿米許門諾教派(Amman Menno, 前身稱為重浸派, 因認為嬰兒受洗並不能得到加護, 主張長大才受洗而被諷謔得名.)家庭的博士, 於1970年代中段接到挖掘及追蹤新世哺乳類動物的化石工作, 他是菲利浦.金格瑞契(Philip.Gingerich). 1975年, 他欲追尋哺乳類動物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遷徙蹤跡, 把目標鎖定在5000萬年前的沈積岩層, 1977年在地中海海床發現一些盆骨, 可是單單某部份不能確定屬於某類動物. 1979年金格瑞契的團隊在巴基斯坦發現一具與狼頭大小差不多的顱骨, 其骨有帆狀骨骼突出, 有意無意間在印度的博物館發現這化石與古代鯨魚化石有些相似, 才意識到這有可能是早期的鯨魚.
透過古大陸分佈, 古地中海橫誇直布羅陀及現今印度, 在今巴基斯坦西面沿岸開始繁衍直至3400萬年前. 從那塊顱骨可知這物種可能是半水生動物. 只因該骨有著鯨魚突起S型骨脊的特徵, 卻沒有聽水中聲音的器官. 金格瑞契團隊把這化石命名為巴基鯨, 並開始從古地中海沿線找尋類似的化石. 1980年代, 他注意到阿爾喜旦乾谷, 字面意思的名字------鯨魚谷.
在過去27年間, 金格瑞契及其團隊已經在鯨魚谷發掘了1000多條化石, 有待發掘的更多不勝數. 起初, 在鯨魚谷出土了械齒鯨這種完全水生的動物, 而且體型較小. 到了1989年, 團隊無意間在檢視械齒鯨發現一條腿的膝蓋骨, 於是重新從之前掘出來的鯨魚骨, 找出了一根股骨, 脛骨, 腓骨, 腳骨, 腳踝, 更有完整的2.5公分長的腳趾. 從這些無法支撐身體的腳, 金格瑞契開始假設鯨魚出自有蹄食肉動物鈍肉齒獸, 似好是安氏獸屬動物.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化石上看到兩者有相似的地方.
還有另一派主張. 在1950年代, 免疫學家從現代鯨魚的血液樣本中得出鯨魚可能是來自偶蹄目, 即是好似豬, 鹿, 駱駝等的哺乳類動物. 到1990年代, 分子生物學家在鯨目動物的基因中發現鯨魚的近親應是河馬. 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正確, 金格瑞契及團隊不斷尋找關鍵的證據------腳踝骨. 因鈍肉齒獸和偶蹄目動物的腳踝骨構造上各有不同, 偶蹄目動物的腳踝骨呈雙滑輪形狀, 頂端及底部都有明顯的溝隙; 相反, 鈍肉齒獸只是簡單的單滑輪腳踝骨. 因此, 找到腳踝骨就知道鹿死誰手.
2000年金格瑞契回到巴基斯坦, 在一隻後來命名為熊神鯨的鯨魚上見到腳踝骨, 並證實鯨魚是由河馬演化開來的. 歸納所有研究數據, 終於能為鯨魚演化給予一個詳細的解釋:
源生鯨目動物應生在沼澤或低地, 類似炭獸, 一類似河馬的廋長草食動物; 又或是來自一種類以鹿的史前偶蹄目印多霍斯動物, 體型與浣熊差不多的半水生動物. 最早的鯨魚大概在5500萬年前出現, 當時牠們身處古地中海東岸, 因沒有競爭者, 加上氣候溫暖, 所以發展出長的吻部, 銳利的牙齒用以捉水裡的魚為食. 大約5000萬年前演化成巴基鯨這動物, 覓食於水但仍走在陸上.
大量食物, 良好棲地, 無競爭者, 造就演化大爆炸, 鯨魚變得巨大化, 主宰了整個地球, 更變化出不同的獵食能力. 約4500萬年前, 鯨魚往更深的海水覓食, 頸部慢慢的進化變得更短更強壯, 臉部後拉長, 用以更容易在水中活動. 有些鯨魚更進化有尾巴擺動, 骨骼進化偏向更有彈性及更長的脊柱, 鼻孔變成氣孔, 眼睛移往頭的兩側, 有著靈敏的耳朵, 透過分布顎處的脂肪塊傳送聲音.
最後於3400萬年前, 地球氣候又再度變化, 兩極海水下降, 洋流轉變, 將鯨魚帶到現代鯨魚的階梯中, 擁有大的腦袋, 體型縮小, 聽覺變成迴響定位, 絕緣鯨脂, 還有鯨鬚的出現. 歸功這些化石, 達爾文的進化論得到充分的補充, 更完備更有說服力. 亦讓我們對於自身所處的地球更了解.
達爾文曾在第一版的《物種原始》試圖解釋鯨魚, 這種海中的哺乳類動物的進化及出現. 他以黑熊在湖中可持續幾個小時張開嘴游泳來假設鯨魚的出現. 後來被批評者嘲笑得焦頭爛額而在往後的版本刪除了. 到了20世紀, 學者們還是無法解釋怎樣演化出鯨魚, 更無法把這個物種放在演化樹中哪一個位置, 鯨目在哺乳類動物中可謂最奇特異常的動物. 就是這軟肋, 不斷被批評者拿來攻擊, 尤其是創造論者, 認為無法解釋鯨魚的演化, 那可以是從沒演化過. 當然, 這是錯誤的.
一個出生在愛荷華州基督教阿米許門諾教派(Amman Menno, 前身稱為重浸派, 因認為嬰兒受洗並不能得到加護, 主張長大才受洗而被諷謔得名.)家庭的博士, 於1970年代中段接到挖掘及追蹤新世哺乳類動物的化石工作, 他是菲利浦.金格瑞契(Philip.Gingerich). 1975年, 他欲追尋哺乳類動物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遷徙蹤跡, 把目標鎖定在5000萬年前的沈積岩層, 1977年在地中海海床發現一些盆骨, 可是單單某部份不能確定屬於某類動物. 1979年金格瑞契的團隊在巴基斯坦發現一具與狼頭大小差不多的顱骨, 其骨有帆狀骨骼突出, 有意無意間在印度的博物館發現這化石與古代鯨魚化石有些相似, 才意識到這有可能是早期的鯨魚.
透過古大陸分佈, 古地中海橫誇直布羅陀及現今印度, 在今巴基斯坦西面沿岸開始繁衍直至3400萬年前. 從那塊顱骨可知這物種可能是半水生動物. 只因該骨有著鯨魚突起S型骨脊的特徵, 卻沒有聽水中聲音的器官. 金格瑞契團隊把這化石命名為巴基鯨, 並開始從古地中海沿線找尋類似的化石. 1980年代, 他注意到阿爾喜旦乾谷, 字面意思的名字------鯨魚谷.
在過去27年間, 金格瑞契及其團隊已經在鯨魚谷發掘了1000多條化石, 有待發掘的更多不勝數. 起初, 在鯨魚谷出土了械齒鯨這種完全水生的動物, 而且體型較小. 到了1989年, 團隊無意間在檢視械齒鯨發現一條腿的膝蓋骨, 於是重新從之前掘出來的鯨魚骨, 找出了一根股骨, 脛骨, 腓骨, 腳骨, 腳踝, 更有完整的2.5公分長的腳趾. 從這些無法支撐身體的腳, 金格瑞契開始假設鯨魚出自有蹄食肉動物鈍肉齒獸, 似好是安氏獸屬動物.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化石上看到兩者有相似的地方.
還有另一派主張. 在1950年代, 免疫學家從現代鯨魚的血液樣本中得出鯨魚可能是來自偶蹄目, 即是好似豬, 鹿, 駱駝等的哺乳類動物. 到1990年代, 分子生物學家在鯨目動物的基因中發現鯨魚的近親應是河馬. 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正確, 金格瑞契及團隊不斷尋找關鍵的證據------腳踝骨. 因鈍肉齒獸和偶蹄目動物的腳踝骨構造上各有不同, 偶蹄目動物的腳踝骨呈雙滑輪形狀, 頂端及底部都有明顯的溝隙; 相反, 鈍肉齒獸只是簡單的單滑輪腳踝骨. 因此, 找到腳踝骨就知道鹿死誰手.
2000年金格瑞契回到巴基斯坦, 在一隻後來命名為熊神鯨的鯨魚上見到腳踝骨, 並證實鯨魚是由河馬演化開來的. 歸納所有研究數據, 終於能為鯨魚演化給予一個詳細的解釋:
源生鯨目動物應生在沼澤或低地, 類似炭獸, 一類似河馬的廋長草食動物; 又或是來自一種類以鹿的史前偶蹄目印多霍斯動物, 體型與浣熊差不多的半水生動物. 最早的鯨魚大概在5500萬年前出現, 當時牠們身處古地中海東岸, 因沒有競爭者, 加上氣候溫暖, 所以發展出長的吻部, 銳利的牙齒用以捉水裡的魚為食. 大約5000萬年前演化成巴基鯨這動物, 覓食於水但仍走在陸上.
大量食物, 良好棲地, 無競爭者, 造就演化大爆炸, 鯨魚變得巨大化, 主宰了整個地球, 更變化出不同的獵食能力. 約4500萬年前, 鯨魚往更深的海水覓食, 頸部慢慢的進化變得更短更強壯, 臉部後拉長, 用以更容易在水中活動. 有些鯨魚更進化有尾巴擺動, 骨骼進化偏向更有彈性及更長的脊柱, 鼻孔變成氣孔, 眼睛移往頭的兩側, 有著靈敏的耳朵, 透過分布顎處的脂肪塊傳送聲音.
最後於3400萬年前, 地球氣候又再度變化, 兩極海水下降, 洋流轉變, 將鯨魚帶到現代鯨魚的階梯中, 擁有大的腦袋, 體型縮小, 聽覺變成迴響定位, 絕緣鯨脂, 還有鯨鬚的出現. 歸功這些化石, 達爾文的進化論得到充分的補充, 更完備更有說服力. 亦讓我們對於自身所處的地球更了解.
星期六, 7月 02, 2011
進化論四: 現代的科技, 追逐過去的腳步
沒有理論不是經過假設, 加上證據反覆推敲出來. 在達爾文及其同事者, 加上華萊士的實質論證, 進化論為當時人所廣泛接受, 除了人類是由人猿演化過來這一圜之外. 只因還只是達爾文的推論, 還沒有確實證據. 同時期的另一邊, 遺傳學興起, 經過數十年的爭論, 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 與生物學家, 古生物學家和田野自然學家一致同意新達爾文主義的現在綜合論. 即是演化是透過天擇與某種隨機機制來進行. 在隔離族群中, 新物種就是從慢慢突變逐漸形成.
1953年, 和達爾文有淵源的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及美國青年詹姆士.華生(James.Dewey.Watson)共同發現每種生物都有細胞, 而這些細胞帶有自己的化學碼, 所有生物都是以這個共同語言寫成的. 他們發現了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去氧核糖核酸). 達爾文曾寫過: 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有機體, 都應來自某種原始型態. 這個推測得到了這兩人發現的DNA的簡單的四字母碼去證實. 從DNA裡的訊息, 我們更容易找到遺傳線索, 更確認為演化的事實.
1973年葛蘭特夫婦(Peter & Rosemary Grant)跟隨達爾文的腳步, 到了加拉哥把群島中的大達夫尼島(Daphne Major)上研究當年達爾文也研究過的勇地雀, 發現島上的雀會隨著島上的氣候變化而進行蛻變. 先是1977年島上發生的嚴重乾旱令到細顆粒的種子減少, 導致島上以細種子為食的勇地雀被淘汰, 喙部較大, 能吃硬又大粒的種子的勇地雀得以存活, 並把其優勢傳給後代.
1982年, 島上來了另一種競爭者, 大嘴地雀, 令島上的勇地雀出現第二次蛻變. 這兩種地雀糧食相同, 並存在島上多年, 2002年是他們數量的高峰. 可是亦因為乾旱來襲, 兩者數量銳減, 到了2005年只剩餘13隻大嘴地雀和83隻勇地雀, 蛻變就在這裡開始. 勇地雀另覓蹊徑, 牠們的喙變得更小, 用以吃非常小的種子, 不像28年前把喙變得更大和大嘴地雀競爭. 這個差異正是”適應性擴張”, 從共同始袓演化, 為了特定的食物變化出相應的工具.
在東非的大裂谷的湖及河流流域裡, 也有在短時間演化的慈鯛. 在裂谷中的維多利亞湖裡的500種不同的慈鯛都是由幾種源種處演化開來的. 牠們也是因應棲地的食物而演化出吃藻類用的密集牙齒, 有的則演化出能咬碎蝸牛的顎等. 再到美國佛羅里達洲墨西哥灣的群島上看看本土的鼠, 因牠們毛色較差而遭到捕食, 而另一種東南白足鼠卻因有較容易在白色沙上隱身而得以繁衍, 科學家發現這個毛色突變只出現6000年.
上述三個例子, 若以加入遺傳學的新達爾文主義綜合論, 就可知是BMP4蛋白質基因左右著這三種不同種類, 不同棲地, 卻同樣為生存而蛻變的動物. 另一個證明萬物同源的證據, 就是2001年2月1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中, 刊登出鼷鼠的基因譜, 大約3萬個基因有99%能在人體內找到. 這說明萬物在適應環境下, 能變化出截然不同的物種, 這就是基因神奇神秘的地方.
要說到基因演化得最淋漓盡致的生物, 可說是微生物. 牠的傳播有兩大類. 一是人傳人; 二是透過媒介傳入人體. 牠們具有所有物種也沒有的快速應變能力, 隨時都能適應不同的環境, 因此牠們能游走於野生動物, 禽畜, 再到人類身上. 而我們更是加速牠們天擇的元兇. 好似時常潛伏在醫院裡, 造成院內感染的金黃葡萄球菌, 曾被1943年研發的盤尼西林所壓制, 可是其神效並沒維持多久, 在1947年就發現了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期後在1960年代, 甲氧苯青黴素問世, 結局也是一樣; 到後來1980年代的萬古徽素, 亦在2002年宣告失守. 光是在美國應付金黃葡萄球菌的花費就要耗上300億美元. 細菌的DNA的基因碼, 也存在於不同物種中, 抗生素成為了牠們演化的催化劑, 受到演化而成的多樣性發展.
了解進化, 了解基因, 就能對細菌, 甚至病毒進行治療.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變化速度無出其右的病毒之一, 其自我複製突變模式, 更令醫生們頭痛. 只需幾年, HIV就能發展出獨特版本的病毒在每個患者中. 不過, 自1996年何大一(David Ho)醫生以多重藥物並治的雞尾酒療法問世後, 死亡人數大大降低, 這療法所針對的, 便是減慢病毒在人體演化的速度.
在這裡可見進化論對我們的影響何其深遠. 透過遺傳學基因圖譜, 讓我們對自己, 對身處世界, 甚至身體內的細胞有更深入的認識, 造福更多的人. 又相輔相成的令進化論更輝煌.
1953年, 和達爾文有淵源的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及美國青年詹姆士.華生(James.Dewey.Watson)共同發現每種生物都有細胞, 而這些細胞帶有自己的化學碼, 所有生物都是以這個共同語言寫成的. 他們發現了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去氧核糖核酸). 達爾文曾寫過: 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有機體, 都應來自某種原始型態. 這個推測得到了這兩人發現的DNA的簡單的四字母碼去證實. 從DNA裡的訊息, 我們更容易找到遺傳線索, 更確認為演化的事實.
1973年葛蘭特夫婦(Peter & Rosemary Grant)跟隨達爾文的腳步, 到了加拉哥把群島中的大達夫尼島(Daphne Major)上研究當年達爾文也研究過的勇地雀, 發現島上的雀會隨著島上的氣候變化而進行蛻變. 先是1977年島上發生的嚴重乾旱令到細顆粒的種子減少, 導致島上以細種子為食的勇地雀被淘汰, 喙部較大, 能吃硬又大粒的種子的勇地雀得以存活, 並把其優勢傳給後代.
1982年, 島上來了另一種競爭者, 大嘴地雀, 令島上的勇地雀出現第二次蛻變. 這兩種地雀糧食相同, 並存在島上多年, 2002年是他們數量的高峰. 可是亦因為乾旱來襲, 兩者數量銳減, 到了2005年只剩餘13隻大嘴地雀和83隻勇地雀, 蛻變就在這裡開始. 勇地雀另覓蹊徑, 牠們的喙變得更小, 用以吃非常小的種子, 不像28年前把喙變得更大和大嘴地雀競爭. 這個差異正是”適應性擴張”, 從共同始袓演化, 為了特定的食物變化出相應的工具.
在東非的大裂谷的湖及河流流域裡, 也有在短時間演化的慈鯛. 在裂谷中的維多利亞湖裡的500種不同的慈鯛都是由幾種源種處演化開來的. 牠們也是因應棲地的食物而演化出吃藻類用的密集牙齒, 有的則演化出能咬碎蝸牛的顎等. 再到美國佛羅里達洲墨西哥灣的群島上看看本土的鼠, 因牠們毛色較差而遭到捕食, 而另一種東南白足鼠卻因有較容易在白色沙上隱身而得以繁衍, 科學家發現這個毛色突變只出現6000年.
上述三個例子, 若以加入遺傳學的新達爾文主義綜合論, 就可知是BMP4蛋白質基因左右著這三種不同種類, 不同棲地, 卻同樣為生存而蛻變的動物. 另一個證明萬物同源的證據, 就是2001年2月1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中, 刊登出鼷鼠的基因譜, 大約3萬個基因有99%能在人體內找到. 這說明萬物在適應環境下, 能變化出截然不同的物種, 這就是基因神奇神秘的地方.
要說到基因演化得最淋漓盡致的生物, 可說是微生物. 牠的傳播有兩大類. 一是人傳人; 二是透過媒介傳入人體. 牠們具有所有物種也沒有的快速應變能力, 隨時都能適應不同的環境, 因此牠們能游走於野生動物, 禽畜, 再到人類身上. 而我們更是加速牠們天擇的元兇. 好似時常潛伏在醫院裡, 造成院內感染的金黃葡萄球菌, 曾被1943年研發的盤尼西林所壓制, 可是其神效並沒維持多久, 在1947年就發現了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期後在1960年代, 甲氧苯青黴素問世, 結局也是一樣; 到後來1980年代的萬古徽素, 亦在2002年宣告失守. 光是在美國應付金黃葡萄球菌的花費就要耗上300億美元. 細菌的DNA的基因碼, 也存在於不同物種中, 抗生素成為了牠們演化的催化劑, 受到演化而成的多樣性發展.
了解進化, 了解基因, 就能對細菌, 甚至病毒進行治療.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變化速度無出其右的病毒之一, 其自我複製突變模式, 更令醫生們頭痛. 只需幾年, HIV就能發展出獨特版本的病毒在每個患者中. 不過, 自1996年何大一(David Ho)醫生以多重藥物並治的雞尾酒療法問世後, 死亡人數大大降低, 這療法所針對的, 便是減慢病毒在人體演化的速度.
在這裡可見進化論對我們的影響何其深遠. 透過遺傳學基因圖譜, 讓我們對自己, 對身處世界, 甚至身體內的細胞有更深入的認識, 造福更多的人. 又相輔相成的令進化論更輝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