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讓世界各國經濟衰退, 亦因此, 世界各國開始研究方法去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當時巴西推動了一項以甘蔗釀成乙醇, 用以取代石油的長遠計劃. 時至今日, 巴西已經可以對外宣布, 她們不再需要石油入口了. 這就是現今世界各國都趨之若鶩, 爭相仿傚研究的生物燃料, 又被舉為綠色能源.
生物燃料, 又叫生質能源, 其實自古己有, 好似我們取暖用的柴就是其中之一. 而現在的生質能源範圍大了, 如乙醇, 柴油及生物沼氣等, 這些燃料都是以植物製成的. 生物燃料的最大好處, 就是能讓溫室氣體大量減少. 因為其燃燒時所釋出的碳, 本身就來自於大氣, 這些碳是植物在生長時所吸收的. 比較化石燃料, 其釋出遠古的碳, 就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的主因. 由於生物能源與石化能源一樣容易燃燒, 而碳排卻少於石化能源, 所以各國不斷投入研究生物能源全面取替的可能性.
再者, 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用更少的添加劑. 這是原於2000年時, 美國某些州發現可引致癌症的防爆添加劑, 甲基第三丁基醚(methyl
tertiary-butyl ether), 存在於含水層中, 多個州份除了清理受污染的水層外, 還立法禁用該化學物質, 亦間接為生物能源開路, 生物能源就此展開.
基本上, 所有植物都有提煉成生物燃料的潛力, 不同的國家, 都在不同的植物上做研究. 巴西是用甘蔗製造的, 其產量足以與美國相比. 巴西運用甘蔗的的技術發展良好, 她們能把甘蔗釀成酒精(甘蔗有20%,是糖, 是釀成酒精的最好材料.), 剩餘的蔗渣燃燒後可為蒸餾廠提供電力, 可謂物盡其用. 縱使巴西成為一個不需石油入口的國家, 但其綠能之路並不平坦.
從1920年代開始, 巴西已開始用乙醇到車輛內. 可是當經濟不斷發展, 不得不依賴入口石油, 到了1970年代, 其入口量已佔國家消費量的75%.
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 巴西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 當時巴西總統埃內斯托.蓋澤爾將軍(Ernesto Beckmann Geisel) 決定推行乙醇替代石油的計劃, 以杜絕入口石油對該國的經濟制肘. 在蓋澤爾將軍的推動下, 乙醇廠得到大量補貼及資助, 並透過巴西國有的石油公司, 於各地鋪設乙醇管及乙醇加油站; 又提供稅務優惠給巴西的汽車製造商製造及研發乙醇汽車.
不過, 到了1990年代初, 因為政府取消補貼, 另一方面, 糖價不斷上升, 令糖廠製造乙醇意欲大減, 令乙醇產量減少, 引起了當地的乙醇荒, 再次令社會動盪. 但十年後, 油價再次上升, 巴西人又想起了乙醇, 但這次則向中間的方向走, 就是混合乙醇及燃油兼用的汽車, 終在2003年福士汽車(德語為Volkswagen)
研發了第一部酒精和石油兼用的汽車, TotalFlex, 其他汽車商也陸續推出酒精和石油兼用汽車. 時至今日, 巴西的酒精和石油兼用汽車已佔有當地汽車市場的85%.
甘蔗, 在巴西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 這種熱帶植物既甘甜, 生長又快速, 而甘蔗有20%是糖, 收割後就可以立即發酵生產乙醇. 一頃甘蔗田就能生產出5700至7600公升的乙醇. 大部份糖廠製造乙醇所用的電力,
都是以燃燒蔗渣來發電, 而種植甘蔗所用的機械, 也是用混合動力燃料, 實現了真正的綠能之路. 專家估計, 燃燒乙醇比汽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少55%至90%, 而隨著技術不斷提升, 其生產效能會更高.
截至2005年, 巴西的乙醇產量有150億公升, 每公升的甘蔗乙醇成本大約每公升0.23美元, 而零售價格也比石油便宜, 現在大部份汽車, 包括酒精和石油兼用汽車, 也多年沒用汽油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