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12, 2011

進化論一: 改寫世界歷史的立論者

“個體之間細微, 隨機, 可遺傳的差異會造成不同的生存與繁殖機運. 有些個體得以繁衍後代, 有些卻直到死時都沒有後代, 這種自然篩選過程會在後代之中產生形狀, 體型, 力量, 武裝, 顏色, 生化及行為等方面的明顯改變. 族群的過度增長導致了生存競爭, 失利者所繁殖共得以存活的後代便較少, 無用或負面的特質因而慢慢消失, 而有用的特質則得以保留下來, 並漸漸擴大至遍及整個族群.”

一個有錢地主背景出身, 生性羞澀, 保守, 對人溫和謙遜, 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人. 在劍橋大學就讀時, 學的就是要成為神職人員, 可是興趣缺缺. 及後用了22年的時間, 一方面為自己建立名聲, 另一方面不斷蒐集證據, 歸納分析, 從中鞏固自己的理論. 在中年暗地裡放棄自己的信仰, 並形容自己是個不可知論者. 不像當時的人獨鍾上帝, 轉而相信宇宙是由某種法則運行的非人格神祇. 1859年, 以簡潔有力的名字發表了長達490頁的摘要鉅著《物種原始》(原名《經由天擇之物種及變種起源論文摘要》). 這個英國人的名字如雷貫耳, 其理論影響後世, 到現在還歷久彌新. 他就是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
第一段所述, 稱為”前進性演化”, 簡單來說是單一的物種演化. 另一種是新物種形成, 達爾文稱為的”趨異原則”所產生. 就是當某物種裡一個被環境孤立的族群, 為了適應當地條件而累積基因變化. 這種基因變化因並未遍及整個物種, 這群物種慢慢地兀自發展, 而這個差異大到無法與其他物種交配, 亦即是分裂成兩個物種, 變成一個新的物種. 這種趨異演化原則, 解釋了物種的多樣性及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性. 這是進化論最基本的要旨.
在《物種原始》中, 達爾文用了大量篇幅在生物地理學, 古生物學, 胚胎學和形態學上去解釋演化過程. 從生物地理學中, 達爾文提出”緊密結盟”. 我們會驚訝發現物種之間的神秘類聚模式, 在相同的大陸, 有著大致相同的身體構造的近似生物, 即使他們對棲地, 食物偏好或氣候要求各有不同. 這種關聯和牠們同源於一個袓先有莫大關係. 這個聯結便是遺傳.
從古生物學中也發現緊密結盟的痕跡. 從不同岩石層中, 緊密結盟的物種往往被發現在附近及相鄰的地層中. 某一物種出現了數百萬年之後, 其上一層的地層就會發現一個類似而又不相同的物種. 從古生物化石中可見, 物種在緊密結盟下, 在時間上一個接著一個演化.
在胚胎學上, 達爾文發現不同類別的物種的胚胎發育也有其類似的階段. 不論何種類別的動物, 其幼蟲形態也十分相似, 這是動物最原始的狀態, 亦折射出始袓的構造.
而最重要, 就是被達爾文尊為自然歷史的真正靈魂, 形態學. 不同的物種, 可以歸類到一個階層系統, 由最大的動物界或植物界, 再深入至屬, 科, 目, 到最小的種. 相近的物種群組, 載入範圍更廣的群組裡, 又不會重複出現在其他物種群組裡. 正是反映物種間, 某個物種與另一個物種間有多少共有特徵, 何時在共同系譜分道楊鑣. 在天擇作用之下, 共同系譜的物種會因不同的環境, 在遺傳基因上作出調整加以適應.
《物種原始》是把觀察及思考發揮至極的科學結晶, 亦間接發展出生物地理學, 古生物學, 胚胎學形態學等四門學科. 更開啟了現在的族群遺傳學, 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 還有基因體學, 是達爾文最佳的代表作. 從簡簡單單的490頁裡, 包含著漫長艱辛的22年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