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20, 2011

印度 (上)

我想香港人對這個鄰居不太了解. 擁有十多億人, 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 又是第一大的推行民主體制的國家, 有七億多選民. 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 其用十年由重工業轉型至高科技信息的城市, 班加羅爾(Bangalore), 更有印度矽谷之稱, 微軟, Intel等誇國企業也進駐這裡. 另外, 孟買(Bombay)是印度的商業和娛樂業之都, 除了印度證券交易所外, 還有許多印度公司的總部都設在該市. 這個五光十色的大都會, 更龐大的電影業工廠, 被譽為寶萊塢(Bollywood). 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居全世界第一. 與中國, 俄羅斯, 巴西及南非(在中國海南島三亞市舉行的五國鋒會時新加入的)合稱金磚五國, BRICS (五國國家英文字母字首為名. 分別是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South Africa.)
但在風光的背後, 卻是新興發展國家所面對的問題. 最直接的, 莫過於貧富懸殊. 在孟買裡的城市, 達拉維(Dharavi), 壁壘分明的建築, 把貧者和富者徹徹底底的分開來. 住有一百萬人, 被喚作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身處孟買正中心, 一面是用鋅鐵建成, 雜亂無章的屋子. 內裡缺乏電力, 乾淨食水, 衛生情況惡劣. 那些非正式住宅, 住著不同地方來的人. 為生活, 他們從事著不同的工作. 有紡織, 陶藝, 製革, 甚至非法釀酒. 工業污染, 令到北面的人頭痛不已. 達拉維北面, 就是擁有高尚住宅, 金融大樓的商業區, 班德拉(Bandra). 這裡應有盡有, 和達拉維可謂差天共地.
另一個問題, 就是社會基本設施缺位. 在西孟加爾邦(West Bengal)的加爾各答(Kolkata), 以三個M字而聞名: 馬克思主義(Maxism, 印度實行聯邦制, 共產黨主導了該地30年), 米西堤(Mishti, 一種當地最受歡迎的乳酪) 和聖人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人所共知的天主教聖人, 對加爾各答瀕死百姓不離不棄的善行為國際稱道.). 有近1500萬人居住, 和達拉維一樣有大型的貧民區, 被稱為是世界的大城市中, 唯一還有龐大人力車車隊的城市. 這顯然不是光彩的稱呼. 6000千輛人力車, 每日營營役役, 為一些住在狹窄小巷裡的人服務. 而每到雨季, 加爾各答的路總是水浸, 滿是泥濘, 人力車正正在這時發揮最大功用, 能以最快的時間, 把人送到目的地. 基本設施的缺乏, 制約該城的發展.
而印度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地方, 就是階級觀念極為嚴重. 尤其是女性, 她們地位低下, 既不能讀書, 命運又受父母的擺佈. 被父母盲婚啞嫁入到男家後, 什麼也要聽從丈夫, 縱使被丈夫奴役, 虐打, 拋棄也得接受. 而印度更有一個毫無地位的階級, 賤民階級, 他們不能穿鞋子, 甚至屈辱得即是只是賤民階級人士衣角碰到食物, 也會被階級高的人丟掉. 在村中一切設施, 他們也不能接觸.
在英國殖民地時, 曾派官員到現在印度北方的旁遮普(Punjabi)進行人口普查, 因偏見認為某些部族是罪惡淵源, 因此在1871年頒布了<犯罪部落法> (Criminal Tribes Act), 列出數十個流浪民族群是罪犯, 縱使印度在獨立後, 以<經常性違法者法> (Habitual Offenders Act)去代替, 但也好不了哪裡. 那8000萬不同部族的流民成了地位最低的賤民. 他們遵著祖先的腳步流徙, 生活困苦, 又因沒有戶籍登記, 領不到政府的援助. 而最可悲的, 莫過於植根他們心中理所當然的觀念, 認為宿命無法打破, 只有無奈的默默承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