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為中國儒家學說裡一個重要部份. 透過每年清明時的掃墓, 向自己的先人, 祖先致祭, 表達對其尊敬, 祈求在世之人得到庇佑福澤. 善待先人, 就是善待在世之人. 因為中國人認為先人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若先人不滿, 會為後人投來疾病及災禍. 在西方人眼中, 中國人對來世的看法是實際的, 有著濃厚的階級觀念, 上至皇侯將相, 下至仕農工商, 對祭祀都很講究. 而玄奘把佛教帶入中土, 並翻譯大量經籍, 把來世思想更巨細無遺地展析出來, 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份. 其實東西方對殯葬的習俗, 何其相似. 遠至古埃及, 近至近代東南亞的儀式, 其祭品及思想, 都是和時代緊扣著.
中國最早已知的墓祭文化, 見於公元5800前至5000年的大地灣文化, 那時是新石器時代, 其出土的陪葬品除了農業社會常用的用具, 還有陶器, 串珠首飾等. 去到公元前4500至3000年的紅山文化, 開始發現階級制度的陪葬品, 好似玉石及手工精巧的陶器. 到了公元前約3000年至2000年的龍山文化出現, 才被發現最早的祭祖儀式.
說東西方的殯葬儀式相似, 只因不論東西方, 都有用活人陪葬. 從古埃及, 法老們靈墓裡的木乃伊, 到瑪雅祭祀儀式都可見一班. 尤其是瑪雅祭祀平臺遺址更是駭人. 把奴隸或俘虜帶到高高的祭壇臺上, 被祭司生劏胸膛, 然後把心臟由祭壇頂丟到石級, 讓其滾到最底來祭天. 在當時來說, 可能是理所當然. 而人祭早在商朝時期就十分流行. 統治階級或達官權貴探用人祭以取悅神祇外, 還以人來陪葬以顯其死後到陰間地位也能保持延續下去. 直到周朝, 祭祀物品才以特別的冥器及當時的實物, 例如稻, 粟, 鐵器等所代替.
說到最極盡奢華的陪葬物, 要數到秦始皇的兵馬俑了. 這批雕像和真人大少完全一樣, 估計數目多達8000具, 用以來世對秦始皇效忠. 到漢朝時, 陪葬品變得更實際. 從景帝的墓裡可見當時的日常用品如牲口, 馬車, 木工工具等與當時流行的東西大同小異. 而云云物品之中, 發現了陰曹地府專用的官印. 可見中國人對於陰間思想源遠流長, 根深柢固.
中國人認為死後, 人還是維持自己原本的樣子, 來世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比較西方死後的重生, 贖罪的觀念還樂觀. 但隨著時代變遷, 祭祖開始變得公式化. 也許是因為身處遠方工作, 難以回鄉拜祭外, 還有以環保概念發展的網上掃墓, 孝子賢孫再不用長途跋涉, 安在家中便能以表追思之意. 但個人認為祭祖變得形式化, 主要是對祖先情感的遺失.
以本人為例, 對兩年前去世的外公感情, 比起未出世便去世的爺爺的感情絕對是深厚得多. 因為外公對我們的情是實在的, 正如我們對外公的情都是真實. 曾和他閒話, 和他吃飯, 和他旅行, 這一點一滴匯聚成回憶的江河, 不時都會想起. 相對從沒接觸過, 只在冰冷石碑上寫著爺爺名字的片片隻字, 實在難以投入. 這樣說對祖先真的很無禮, 但這是事實. 難道為掃墓而掃墓便是有情嗎? 不敢苟同.
思念是從回憶裡衍生出來的, 有著回憶才能追遠. 沒有回憶, 縱使上到墳前三跪九叩, 把禮節做到最好, 其情感也是空洞的. 那只是為禮節而做, 並不是為先人而做. 願你們真心的慎終追遠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