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們要知道14至17歲的青少年對事物的基本認知, 已和成年人一樣. 只是青少年對回報比風險更重視, 這是科學家所說的刺激尋求. 人從10歲開始對風險接受程度增加, 到了15歲左右至25歲為高峰. 亦是各種生理或心理的意外的高峰期. 其實刺激尋求對青少年來說是正面的行為, 讓他們把社交圈子擴張, 令心理更健康. 可是這種對外面世界的好奇, 亦會帶來危險, 這個年紀層的人, 死亡率往往很高, 吸毒, 酗酒, 在這個階段不斷出現. 但這種刺激尋求正正是青少年走入一個人生的新階段.
科學家曾用一個以最短時間開車穿越一座城市的遊戲為實驗. 受試者是一個司機, 駕著車穿過該成市, 當中要經過幾個交通燈. 交通燈會不時轉燈, 要受試者在短時間成出決定. 若受試者在紅燈亮起時衝過去, 所消耗的時候就會較少, 分數就會相應提高. 但如受試者卡在路口處太長時間, 遊戲便會懲罰受試者. 結果顯示, 青少年在單獨開車的情況下, 其決策和判斷和成年人一樣高. 但當遊戲房加入受試者的朋友入去時, 情況就有所改變. 受試者風險接受度提升了一倍. 他們會在轉燈時不斷加大油門, 企圖衝過去, 相對成年人, 則沒有這個變化.
從這個實驗結果可見, 青少年不是看不到風險, 而是對回報偏好大過風險. 從生理上, 踏入青春期腦部多巴胺分秘達到項點, 活化了回報的迴路, 並推動了學習及決策. 在優厚回報之下, 青少年學習能力處於高速, 有著驚人的吸收能力, 相對對失敗的反應也很激烈.
此外, 青少年的腦部還會產生出催產素(oxytocin), 用以使與人社交更有獎勵性, 捉使以回報及社交相關的腦部區域的神經動力更緊密交疊. 加上青少年喜歡和同齡人士一起, 更能增加同儕間對新奇事物的認識, 間接在投資未來. 其他物種, 好似猴子及老鼠, 社交能力高的能取得較好的地盤, 足夠的食物和水, 有較多的幫手, 更有優秀的配偶交配. 換句話說, 青少年與同儕相處, 喜歡冒險, 用以在朋友間健立良好的關係及圈子, 用以應付未來的挑戰. 情形就如小花貓互相玩打鬥遊戲之中, 建立地位一樣.
青少年喜歡刺激和冒險, 與同齡同伴為群, 對他們將來對社會的適應力, 都是十分重要. 人類學家發現, 世界各國的青少年進入青春期, 都不約而同地有一樣情況, 並指出各地青少年所經歷的青春期是當地不同文化的塑造出來的. 文化影響了青少年的行為, 以及青春期的時間, 擴大了青春期的特色, 但並不是文化創造了青春期. 青春期可是一個經過選擇的基因發展出進行遷徙, 堅定進入未知之地的探險之心的關鍵.
可是對於父母來說, 青春期的青少年無疑是他們頭痛的地方. 天擇毫不會留情, 在物種學習與環境適應時, 往往會帶來不幸, 無可挽救的後果. 作為父母, 要擔當糾正的角色以幫助孩子在青春期的偏差. 研究指出, 被父母以平心靜氣但堅定的態度與子女溝通, 從中加以引導正確方向, 保持其發展空間, 子女青春期生活會快樂得多. 縱使青少年喜歡與朋友互相學習, 但有些東西需要從父母身上的寶貴經驗得到智慧, 用以更適應這世界.
最後, 我們要知道的是形成青少年笨拙和驚人適應力的關係. 就是聰明是用適應力換來的. 腦部前區是最後才被髓鞘質所包裹, 雖能最大地把軸突的速度提高, 卻抑壓了軸突分支的生長. 換句話說, 髓鞘質能把腦部各區聯繫的軸突增加, 卻將能加強適應力的軸突分支阻礙了. 到了20歲, 前區的腦部才被髓鞘質包裹, 用以減緩腦部過快成熟, 讓我們有更多的適應力保留. 直至25歲, 整個腦部才發展成熟, 變成各人獨有的適應能力. 這令到我們在二十多歲學習其他事物的能力下降了, 看上有點諷刺, 適應新事物卻令我們變笨, 但這是我們人類特有的變化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