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31, 2012

2013


還有一天, 2012即將終結. 回顧2012年, 以這樣一句總結: 思維提升. 人的智慧, 是從經歷中不斷累積, 當然多些和有智慧的人交流, 是一個讓智慧拾級而上的捷徑.

在年初, 與老朋友反目, 令我深深體會到, 有人可以把底線拉得這樣低. 那種嚴人恕己的行為, 謊話連篇的咀臉, 表裡不一的行為, 令我大開眼, 亦令我反思自己追求的友誼是什麼? 造就年中得到更多真誠的朋友, 比失去的更多. 在這裡, 真的要感謝她. 有朋友問, 我會否與這人和好, 我表示我不會是主動修補的那位. 若我做主動和好, 如捨棄正義一樣, 把自己的原則推翻, 代表我所相信是錯誤的, 更代表我認同這人扭曲的思想. 擇善固執, 我義無反顧. 人做過什麼, 到最後都要承擔後果, 善惡到頭終有報, 希望別人有心理準備吧.

展望2013年, 自己要結識更多真心真誠的朋友, 也要和舊朋友們保持聯絡, 維持良好的關係, 讓自己人生更多姿多采.

從朋友介紹, 開始接觸網上電台. 再次喚醒自己對知識的渴求, 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 在網絡上不斷尋找這些知識, 加上對神秘學的鍾愛, 對真相的渴求更加強烈. 亦由於這原因, 來年要好好的學習心理學和佛學. 一般人有所不知, 佛學思想其實和現代心理學思想很接近, 這亦是佛學在西方社會大行其道的原因. 期望2013年能知更多真相, 對事物更加理解, 把思想及思維更上一層.

除了心理上提升, 身體的鍛鍊同樣重要. 一年多的鍛鍊, 身體有顯著的變化, 現在狀態正佳, 相信來年能進一步推高極限. 近來開始對素食產生興趣, 因為食素比吃肉有更多好處. 不過, 在香港還是難以找到素餐館, 但也會盡量找地方吃, 希望在2013年能完全轉吃素.

接著, 就是關於這個BLOG了. 因自己的怠慢, 預計今年可以完成關於能源的篇章, 可是到現在還沒完成, 還在開首階段, 來年的首季一定要完成這大題. 接著, 希望寫多些隨筆小品, 只因這種類型文章, 能直接抒發情感, 而且不會像長篇題目般, 不會因自己的懶惰而拖長更新時間. 來年希望每個月能載上三篇文章吧.

來著一年將會十分忙碌, 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分配時間, 能從有限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鍛鍊, 並能堅持到最後. 以文武雙全為目標, 這是我2013年的願望. 祝各位來年身體健康!

星期一, 11月 05, 2012

能源: 石油危機



石油, 又俗稱為黑金. 只因它不但主宰全球的輕重工業經濟, 更支配著無形產業經濟. 其顏色像在暗示著, 人們在它們身上種種貪婪, 自私, 鬥爭等的黑暗面. 為國家及人民帶來財富, 又會帶來污染, 災禍及戰爭. 從過往人們與之相闗的歷史可見一班.
197310, 埃及和敘利亞與以色列, 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 (又稱齋戒月戰爭, 十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兩國分別進攻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 (Sinai) 戈蘭高地 (Golan Heights). 戰爭歷時二十天, 最後以色列勝出. 在背後支持埃及和敘利亞的石油輸出國組織下的阿拉伯諸國, 為了打擊以色列以及在背後支持者, 美國, 實行停止出口石油, 令石油價格從當年每桶不到3美元, 猛升至超過13美元. 是次油價價格暴漲, 觸發當時已發展國家的經濟衰退. 據估計, 美國受此次影響, 導致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4.7%, 歐洲和日本也受牽連, 國民生產總值也分別下跌了2.5%7%. 這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在1979, 故又稱為1979年石油危機. 事原於伊朗國內發生反對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 令全國癱瘓, 沙阿 (Shah, 伊朗君主尊稱) 被迫流亡國外, 史稱伊朗伊斯蘭革命. 而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時候, 鄰國伊拉克乘機揮軍侵佔伊朗領土, 激起伊朗人與政府團結起來抵禦, 最後伊朗抵禦成功, 史稱兩伊戰爭. 這次戰爭, 令石油供應不穩, 讓原油每日產量銳減, 令價格由每桶14美元飆升至35美元. 亦令西方已發展國家經濟衰退.
19908, 伊拉克企圖吞併科威特, 揮軍入侵推翻其政府. 當時美國以世界最大石油儲備落入伊拉克的控制, 將會影響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及生活方式為由, 從聯合國中得到授權, 1991年組成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進攻. 最後伊拉克受到重創, 並撒出科威特. 此次戰爭, 稱為波斯灣戰爭.
這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少得多, 只影響了歐美各國的旅遊業. 雖然油價從每桶14美元, 去到40美元以上, 但只維持了3個月. 不過, 美國以石油定為自身國家利益以引發戰爭, 由此可見, 西方國家, 尤其是美國, 對能源十分敏感, 為此甘願付出不菲的代價, 故此此次戰爭又叫石油戰爭.
三次危機讓不少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大國開始類似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 (SPR,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以防因戰爭等因素影響的石油進口或生產中斷. 還有一些國家另覓一途. 好似巴西, 為避免過份依賴石油而研發生物能源, 日後章節再詳細講解. 又如加拿大是北美洲蘊藏油沙 (Oil Sand, 又名焦油沙, 或瀝青沙. 主要成分是瀝青. 而瀝青就是重質原油, 只是其密度比原油高.) 最多的國家, 並以商業化模式開採油沙. 可是因技術問題, 以每桶3040美元一桶的價錢估計, 其開採成本很高. 但隨著技術日益先進, 而現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 以油沙提煉石油變得有利可圖, 現在每日產量有一百萬桶.
不過, 縱使有通漲因素存在, 扣除各國進行儲備因素, 石油價格也攀升得不正常. 這揭示了另一個推動油價的因素, 非供求因素------炒賣. 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 油價曾回落至三十多美元水平, 可是到現在又去到近一百美元, 可見油價內含有炒賣的水份. 加入通漲因素, 每桶只不過是4050美元. 因投資者以各國週期因素為惜口, 投機炒賣, 令油價不斷波動, 影響供應. 不過, 最嚴重的是石油背後隱藏著重大陰謀, 一般人不會注意的陰謀.

星期一, 10月 29, 2012

生日願望(14/10)



人人都有生日, 對此沒有太大反應. 習慣了平常心面對. 不過, 今年承蒙新相識的朋友錯愛, 為我慶祝生日, 對她由衷感激之餘, 亦令自己對別人生日敏感, 並暗自決定待媽媽生日時, 也要為她準備一個蛋糕慶祝.
雖相識時間不久, 卻十分慶幸能結識她. 她讓我深深的明白, 相識時間久並不一定就能有深厚的友誼. 其次是做朋友要有最基本的條件, 真心真誠. 連這個都做不到的人, 識也罷, 不識也罷. 沒錯! 認識時間長短和朋友對你是否真誠, 不是成正比. 以時間衡量友誼的深厚度, 更不可靠. 以為相識夠久, 友誼就很牢固, 其實往往經不起小小的考驗. 關鍵是雙方對待對方心態是否對等. 若雙方都能對等地對待對方, 美好的友情才能產生出來. 若任誰一方有偏差, 牢固的友情根本不會存在.
以上體驗今年感受很深, 縱使深明世上無永遠的朋友, 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 或多或少也有打擊. 為什麼現今社會的人們, 總是自私自利, 狡猾虛偽, 表裡不一, 隱暪說謊? 這些人剛愎自用, 嚴人恕己, 從不思考自己過失, 將所有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待對方受到傷害後, 朋友再做不成了. 所以, 為什麼人年紀越大, 能真心說話的朋友越少, 就是這原因.
對朋友真誠, 這信念在我心中, 永遠存在. 擇善固執, 我不會因這事而有所改變, 更不容別人動搖. 對欺騙朋友者, 真讓人可悲. 不論男女, 他日將會承受千倍萬倍的苦果. 一切也是人們的選擇, 自食惡果.
今年收到第一份禮物, 可以說是被調回新界西區工作. 待在港島區, 足足四年. 在這不長不短的四年裡, 所見所聞, 不論工作上或人事上, 各方面都有所獲益. 可是每天從天水圍的家趕乘個多小時的車程到灣仔寫字樓工作, 在時間及金錢上都不划算. 但最讓人消磨的, 莫過於舟車勞頓帶來的疲勞, 還有交通擠塞, 尤其是香港仔隧道及紅隧, 不論何時, 總會無故堵車, 自己也吃過不少苦頭.
現在, 不論在交通時間少了一半, 金錢上更是節省不少. 要知道, 不論衣食住行,市區比新界區總貴兩三成, 而最重要是, 我在新界西長大, 縱使現在變化不少, 對這裡依然熟悉, 在這裡工作, 讓我有家的感覺, 自由自在.
今年生日願望有幾個. 首先是, 身體鍛鍊. 健了身一年有多, 身體不斷在強壯中, 縱使表面看上去並不明顯, 所以有師兄感覺奇怪. 不同人體質都不同, 加上過往差陀三十年, 短短一年時間並不可能追回. 要鍛造出完美體魄, 只有勤奮地每日的運動, 不斷突破自身極限, 這就是李小龍說的: “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的真諦. 因此, 第一個生日願望, 就是把身體鍛鍊得更上一層樓.
近年香港政治爭吵日益嚴重, 市民上街, 遊行示威, 無日無之. 看到身邊朋友也是一分子, 反過來見到自己的理性. 畢竟憤世嫉俗, 極端偏激的我已成過去, 取而代之是對每一件事的真相渴求. 接觸神秘學後明白, 世上所有事情並不是只是是與非, 對與錯這樣簡單. 生處這樣複雜的世界裡, 別人的說話, 或故有信念, 是不是就是真實呢? 當人去到對所有事物都存在批判性思考後, 就渴求事實的真相. 可是人的生命有限, 並不能學得世上所有的知識. 所以希望能培養出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 以彌補知識的不足.
時間多了, 要趕快完成手頭上關於能源的篇章. 衷心希望願望成真! 在身心, 事業, 財富等, 均有所得.

星期一, 8月 27, 2012

能源: 石油時代(下)


1908, 在中東的波斯, 即現今的伊朗, 首次發現石油. 今天約80%可輕易開採的石油都位於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 其中有六成出產自沙地阿拉伯(1938年發現石油, 蘊藏世界石油總量的12.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伊拉克, 卡達及科威特. 及後在俄羅斯, 美國, 加拿大, 中國, 墨西哥, 委內瑞拉等地方也陸續發現有石油. 其中以委內瑞拉和伊朗為新興的石油出口國, 佔美國和歐洲每年所需有10%-20%之多.
現時世界石油儲藏量有多少, 眾說紛紜. 據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2004年的報告, 估計世界石油總量有5.26兆桶 (相等於1717億桶). 美國科學雜誌, 則估計有3兆桶; 最保守的估計, 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在2004年報告的估計, 只有1.148兆桶. 對於數據的偏差這樣大, 有人質疑數據的基本資料過時, 並不能真實反映現在情況. 有人更批評有國家出於政治原因, 隨意揣改數據. 但有所共識的是, 現在石油開採量己到頂峰, 往後日子己不能再提高.
由於大部份石油都在發展中國家, 其經濟及科技水平往往落後已發展國家, 為了防止被其他已發展國家剝削, 維持供應穩定及有效率, 以確保石油收入, 在1960年9月10日, 由伊拉克, 伊朗, 科威特, 沙地阿拉伯委內瑞拉, 在巴格達開會商討成立一個機構, 以協調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石油政策. 到9月14日, 宣布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又稱歐佩克油組, 並在1965年設總部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後成員不斷增加, 現在已有12個國家加入. 分別是卡塔爾(Qatar, 1961), 利比亞Libya, 1962), 阿爾及利亞(全名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1969),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1971), 尼日利亞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1971), 厄瓜多爾(全名厄瓜多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cuador, 曾在1973年加入, 在1992年退出, 到了2007年再加入)和安哥拉(全名安哥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ngola, 2007). 而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加彭 (全名加彭共和國, Gabonese Republic) 分別於1962年和1975年加入, 現在已退出組織(分別於20081995).
據其組織規定, 石油出口國必須是淨出口國, 即生產量超過消費, 同時得到75%成員國, 當中包括最初五個成員國的支持才能加入其組織. 石油輸出國組織負責統一成員國石油出口及定價, 在穩定的供應下, 也能保障成員國之間的利益, 給予投資者公平回報.
2005年數據所示, 全世界石油年開採量為304億桶.  直至2010年, 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700萬桶. 假設所有因素不變, 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約為2%. 己發展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 好似美國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 德國則11.7桶, 中國是1.7桶, 印度為0.8桶. 可是, 隨著新興經濟大國不斷掘起, 對未來石油需求不斷增加, 對於不能增加的供應, 將會是壓力之一. 亦因為石油對全世界人十分重要, 導致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 與入口國之間, 甚至淨入口國之間的博奕及衝突, 足以影響全世界經濟. 而人類對能源短缺的憂慮, 造成背後普通人難以看到的巨大陰謀. 石油已不是沈常的, 單純的消費品, 它包含了多種角色, 難以想像.

星期日, 6月 24, 2012

科技.雙刃劍

5月11日, 如常地乘巴士工作, 卻在巴士上遺下了手機. 下了車, 摸一摸褲袋, 才發現遺失了. 隨即找電話亭撥電話給巴士上的同事, 找電話亭途中, 才發現我腦海一片空白, 我把所有同事的電話號碼, 都記在手機中, 根本不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 眼見時間不斷流逝, 找回手機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心中也有點慌, 腦袋不斷嘗試憶起同事們的電話號碼, 不斷試打腦中出現的號碼, 終於讓我找到某有位同事, 讓他幫忙找和我坐巴士的同事. 電話掛上後, 合巧碰到其他同事, 借其電話找到和我在巴士上的同事, 幸運地他發現到我手機遺在車上, 已被他拾獲, 一切有驚無險.
從那件事中, 驚覺了幾件事. 最明顯莫過於我們太過依賴科技. 科技予人方便, 卻讓人與人的距離拉遠了. 從這件事中更看到人類不少的劣根性: 慣性, 懶惰, 前車不鑑, 引致更大的損失. 最後, 比較個人的, 從這次經歷可見自己還未被捨棄.
什麼是科技? 這名詞有雙重意思, 一個是科學, 一個是技術, 換句話說, 科技是以科學產生出來的技術, 為了我們人類日常生活更便利, 生活更舒適, 更節省時間, 好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 做到更多的事. 尤其是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裡, 科技能為我們在短時間篩選更有用更新更準確詳細的資料. 而智能電器的出現, 顛覆了一貫生活模式, 變得更個人化, 讓我們閒暇時間更多. 可是,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從科技身上得到不少好處, 但從另一方面, 人類對科技帶給他們的方便, 養成習慣, 進而變成依賴, 過份依賴科技, 把重要的東西也賠上了. 從這次事件中可見, 科技令我不用記住同事們的電話號碼, 但過份依賴智能手機的記憶系統科技, 令到我遺失了手機後, 一時間也束手無策, 找不到該同事幫忙.
科技令世界無遠弗界. Whatsapp, line, 微信, Facebook, skype等等, 無論身在何處, 透過這些通訊裝置, 作零距離溝通, 猶如親身見面一般. 但另一方面, 當我們過於依賴這些通訊設備後, 人類的慣性又再作遂, 過份使用這些軟體溝通, 減少了其他的感官接觸, 好似聲音, 視覺, 觸覺等, 令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冷淡. 這相當諷刺和微妙, 科技讓我們近在咫尺, 但亦因為那麼近, 所以這樣疏離. 在這件事中, 我記不起同事們的電話號碼可見.
其實, 早在幾日之前, 我曾在巴士上遺下了一包紙手巾. 當時就發現這長褲的袋子設計有問題, 袋裡的東西容易滑出來, 可是前車之鑑並沒有令我有所警剔, 沒有注意問題的嚴重性, 抱著僥倖心態, 認為自己很幸運, 不會有下一次, 到了失去了二千多元的手機, 才悔不當初. 整件事又看到人的惰性, 對習慣的行為變得理所當然, 產生出懶惰的情緒. 可是世事是無常的, 所有事也在慢慢的變化, 不想改變的心成為了對現實的矛盾.
整理以上所有事和心理狀態如下: 上星期因紙手巾滑了出來, 發現褲袋設計有問題, 可是因僥倖和懶惰, 遲遲不對問題作出解決. 到了手機從褲袋滑出來後, 才後悔當初不去正視這個問題. 而發現手機遺失同時間又發覺自己對科技過於依賴, 以致連同事的電話也沒記上腦, 弄得一個措手不及.
在此, 將這件事和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明白世事無常, 所有在身邊的東西, 並不是必然的存在. 請好好珍惜, 另一方面也請對身邊的事物變化作好準備……
今年年頭對我來說很不好過, 和某位相識多年的朋友因某件事爭執而絕交. 這事擾攘了多個月, 讓我深深體會許多事看上是牢固的, 深厚的, 但當某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生後, 卻有千鈞的破壞力, 這就是蝴蝶效應. 當時滿腹疑問, 不想事情惡化, 可是現實卻在悲觀的方向走. 自己也無可奈何, 像是被天唾棄般. 到了手機遺失時, 心中不滿爆發開來, 不斷埋怨為什麼今年運氣這樣差, 縱使遺失手機只是自己的問題. 幸好手機能失而復得, 讓我覺得自己還是受天的眷顧, 並未被唾棄.
沒錯. 人怎樣理性, 到最後都會去到臨界點. 當這個臨界點爆發之後, 人就回歸原始, 祈求著非人的助力去補充理性的缺失. 這個過程既微妙, 又時常在我們的意識下發生, 實在難以解釋. 只可以結論理智與感情猶如八卦的兩極一樣, 相生相尅.
今次分享較艱深, 望各位能明白吧.

星期二, 5月 01, 2012

能源: 石油時代(上)

面對七十億人的龐大胃口, 我們除了對水資源的需求大之外, 其次便是能源. 現今我們依賴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能源, 換句話說, 這些能源消耗了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再次產生出來. 現今我們所依賴的不可再生能源就有石油和煤.
石油從化學成份來說是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組成. 但主要成分是烷烴, 還包含有硫, 氧, 氮, 磷, 釩等元素. 石油的產生, 是由恐龍時期的海洋生物和藻類屍體, 沒埋在深厚的沈積岩底下, 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壓縮, 加上地球岩漿高溫洗禮, 形成臘狀的岩層, 稱為油頁岩. 最接近熔岩層的油頁岩, 冷卻後變成了天然氣, 較遠的變成了石油. 由於碳氫化合物比一般沈積岩為輕, 所以它們成形後慢慢的滲到密度較低的岩層中. 大部分石油都藏在岩層深度為4000米到6000米的地方.
但這理論不是所有地質學家都贊成. 有一小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形成並非由生物屍體而成的非生物成油理論. 這理論由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Thomas Gold)以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發展開來的. 這理論認為地殼層內經己有很多的碳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一直存在. 由於碳氫化合物比一般岩石輕, 所以在岩層中不斷滲出, 被棲息在極熱的惡劣環境的微生物的化學作用而成石油. 而根據2003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 不少已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時間後竟可產出石油, 令這理論開始有人相信, 縱使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最早發現記載於4世紀, 晉朝張華的<博物誌>中有以下記述:

 “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 大如筥, 注地為溝, 水有肥如肉汁, 取著器中, 始黃後黑, 如凝膏, 然極明, 與膏無異. 膏車及水碓缸, 甚佳, 彼方人謂之石漆.’

 唐朝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縣誌>亦有以下記載:

 ‘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180里, 泉有苔, 如肥肉, 燃極明. 水上有黑脂, 人以草墨取用, 塗鴟夷西囊及膏東.”

 到了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出現石油一詞, 並沿至今.
 石油用途廣泛, 其90%成份作為運輸用燃料, 5%作潤滑劑之用, 餘下是氣體產物. 提煉石油的方法, 一般以餾程進行, 從不同的沸點, 提煉出不同密度的產品. 沸點範圍越低, 其密度較輕, 相反的則較重.
石油最主要的產物就是汽油. 其沸點最低, 為30度至205度. 當原油在氣缸中提煉燃燒時, 按其辛烷值區分優劣. 辛烷值越高的性能越好, 好似普通飛機燃料, 其辛烷值最高, 汽油一般用作汽車, 電單車及船隻的燃料之用.
沸點範圍更高, 由60度到280度或150度到315度的汽油為航空汽油. 航空汽油最大特點是其燃料效能高, 適合飛行的需要, 而且其結冰點很低, 在零下五十度都不會結冰.
再高的沸點, 由180度至310度的為煤油. 燃燒時不會產生黑煙, 火光既光亮又穩定, 因此用作照明, 煮食之用. 現今社會對煤油的需求不大, 因有煤氣等代替品, 所以產量不多.
沸點去到180度到370度和350度至410度的分別為輕質柴油和重質柴油. 柴油用於大型汽車, 及船艇使用. 由於柴油機比汽油機更省油, 有些小型汽車亦改用柴油作燃料, 所以柴油需求往往比汽油大. 柴油質量也以烷值表示, 越高數值越好, 其流動性和燃燒性也更好.
石油在工業用途中有95%用作潤滑劑之用. 包括冷卻劑, 防腐劑, 絕緣劑, 清洗劑, 用以清洗機器, 器械零件之用, 還有用作溶解劑及加工劑用在橡膠加工及試劑之用. 但也會製成燃料油用作工業用燃料之用, 依其粘度區分. 負荷重, 速度低的機器用高粘度機油, 高速度, 負荷低的則用低粘度機油. 另外石油會製成俗稱黃油的潤滑劑, 用在一些不能直接使用潤滑劑的機械齒輪之用.
其他的副產品還有石蠟, 用作包裝材料, 化妝品原料, 肥皂原料及蠟製品之用; 瀝青, 用以鋪設公路及建築之用; 還有石油焦, 用於治鋼及鋁和製成電石作電極.
除以上固體的產物外, 還有氣體產品, 統稱煉廠氣. 它能直接做燃料, 也能加壓液化成石油氣. 更可提供機械化產品原料及工藝之用. 從煉廠氣中, 可製造乙烯, 兩烯, 合成氨, 氫氣, 乙炔, 苯, 甲苯, 二甲苯等.
由此可見, 石油的功用之大, 超乎我們的想像.

星期日, 3月 11, 2012

能源: 70億序章

2011年10月31日並不是什麼特別節日, 可是對我們全球人類來說卻應該關注. 在印度北面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首府勒克瑙(Lucknow District)附近的某個村莊誕生了第70億個人. 換句話說, 地球將突破七十億人口大關. 意味著我們將要面對更大的能源, 醫療, 教育, 房屋等壓力.
早在1870年代, 義大利神學地質學家安東尼奧.斯托帕尼(Antonio Stoppani)也指出人類已到了另一個世代, 曾替這個世代命為靈生代(Anthropozoic Era). 或許是其有神學背景, 所以認為這個名詞不夠科學而不被重視. 到2001年某天, 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荷蘭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Crutaen)在一個科學會議上提出了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 得到與會人士極大的正面迴響, 還提議他把這個詞語註冊. 這不難理解, 因為人類對這個地球的改變非常明顯, 其成長模式較像細菌. 人類世一詞一出, 馬上被不同領域的學者接受. 地質協會更將人類世視為當今地質學的正式問題.
人類世裡的”世”, 是一個相當短的時間, 縱使在化石紀錄來說也有數千萬年之久. 從地質層的紋理, 地質學家從中分辨識不同的世紀, 也要花上多年時間觀察. 可是人類對地質的影響卻非常明顯, 而時間也不過兩個世紀的短時間. 因此, 人類世一詞一出, 立即引起了不同範疇的學者迴響.
人類改變地球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大城市的不斷掘起, 鋼筋, 水泥, 玻璃等充斥整個地球. 第二, 森林的消失, 加速了侵蝕, 間接令到大氣裡的二氧化碳增加. 從冰蕊的證據顯示, 二氧化碳濃度從18世紀未便不斷增加, 當時人口量也是不斷增加, 對能源的消耗量也是. 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公式, 用以量化計算人類影響程度. 其算式如下:

人類影響(Environment Impact)(I) = 人口(Population)(P) X 富裕(Affluence)(A) X科技(Technology)(T)
這公式稱為IPAT公式. 說明人口, 富裕, 亦即是各國生產淨值, 科技, 亦即是專利申請數量, 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影響著地球. 2011年, 地球人口有70億人, 富裕額為55兆美元, 專利申請有190萬個. 比起1900年代, 以上三種因素分別是18億, 2兆美元及14萬1000個專利, 其增長令人驚訝.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百廢待興, 各國在世界衞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支持下, 得到不少醫療上的資助. 盤尼西林, 天花疫苗, 還有殺蟲劑滴滴涕(又名DDT, 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 讓不少發展中國家嬰兒存活率及平均壽命大幅廷長. 好似在印度, 其平均壽命從1952年的38歲到今日的64歲; 在中國, 則從41歲去到73歲, 人口爆炸就在這時發生.
除了死亡率下降外, 婦女的出生率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當時歐洲女性平均會生6個小孩, 但隨著死亡率下降, 婦女生育率慢慢下降, 到了1970年代早期, 女性生育率開始下降. 在1990年代晚期, 歐洲的出生率降到1.4. 人口增長開始從已發展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可是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府政策之下, 生育率也開始下降. 好似中國在1979年的一孩政策, 生育率己下降到1.5個左右; 在伊朗, 以伊斯蘭政教支持下, 出生率也已下降七成以上; 巴西的出生率也比25年前少了一半. 縱使各國不斷採取不同措施控制國家人口, 但還是阻止不了地球人口達到70億. 這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會繼續增加. 以2007至2030年世界能源的消耗估計, 到了2015年將達到520千兆英熱單位(Quadrillion BTUs), 面對龐大的能源需求, 我們人類應何去何從呢?

星期二, 1月 24, 2012

進化論外話: 青少年(下)

首先, 我們要知道14至17歲的青少年對事物的基本認知, 已和成年人一樣. 只是青少年對回報比風險更重視, 這是科學家所說的刺激尋求. 人從10歲開始對風險接受程度增加, 到了15歲左右至25歲為高峰. 亦是各種生理或心理的意外的高峰期. 其實刺激尋求對青少年來說是正面的行為, 讓他們把社交圈子擴張, 令心理更健康. 可是這種對外面世界的好奇, 亦會帶來危險, 這個年紀層的人, 死亡率往往很高, 吸毒, 酗酒, 在這個階段不斷出現. 但這種刺激尋求正正是青少年走入一個人生的新階段.
科學家曾用一個以最短時間開車穿越一座城市的遊戲為實驗. 受試者是一個司機, 駕著車穿過該成市, 當中要經過幾個交通燈. 交通燈會不時轉燈, 要受試者在短時間成出決定. 若受試者在紅燈亮起時衝過去, 所消耗的時候就會較少, 分數就會相應提高. 但如受試者卡在路口處太長時間, 遊戲便會懲罰受試者. 結果顯示, 青少年在單獨開車的情況下, 其決策和判斷和成年人一樣高. 但當遊戲房加入受試者的朋友入去時, 情況就有所改變. 受試者風險接受度提升了一倍. 他們會在轉燈時不斷加大油門, 企圖衝過去, 相對成年人, 則沒有這個變化.
從這個實驗結果可見, 青少年不是看不到風險, 而是對回報偏好大過風險. 從生理上, 踏入青春期腦部多巴胺分秘達到項點, 活化了回報的迴路, 並推動了學習及決策. 在優厚回報之下, 青少年學習能力處於高速, 有著驚人的吸收能力, 相對對失敗的反應也很激烈.
此外, 青少年的腦部還會產生出催產素(oxytocin), 用以使與人社交更有獎勵性, 捉使以回報及社交相關的腦部區域的神經動力更緊密交疊. 加上青少年喜歡和同齡人士一起, 更能增加同儕間對新奇事物的認識, 間接在投資未來. 其他物種, 好似猴子及老鼠, 社交能力高的能取得較好的地盤, 足夠的食物和水, 有較多的幫手, 更有優秀的配偶交配. 換句話說, 青少年與同儕相處, 喜歡冒險, 用以在朋友間健立良好的關係及圈子, 用以應付未來的挑戰. 情形就如小花貓互相玩打鬥遊戲之中, 建立地位一樣.
青少年喜歡刺激和冒險, 與同齡同伴為群, 對他們將來對社會的適應力, 都是十分重要. 人類學家發現, 世界各國的青少年進入青春期, 都不約而同地有一樣情況, 並指出各地青少年所經歷的青春期是當地不同文化的塑造出來的. 文化影響了青少年的行為, 以及青春期的時間, 擴大了青春期的特色, 但並不是文化創造了青春期. 青春期可是一個經過選擇的基因發展出進行遷徙, 堅定進入未知之地的探險之心的關鍵.
可是對於父母來說, 青春期的青少年無疑是他們頭痛的地方. 天擇毫不會留情, 在物種學習與環境適應時, 往往會帶來不幸, 無可挽救的後果. 作為父母, 要擔當糾正的角色以幫助孩子在青春期的偏差. 研究指出, 被父母以平心靜氣但堅定的態度與子女溝通, 從中加以引導正確方向, 保持其發展空間, 子女青春期生活會快樂得多. 縱使青少年喜歡與朋友互相學習, 但有些東西需要從父母身上的寶貴經驗得到智慧, 用以更適應這世界.
最後, 我們要知道的是形成青少年笨拙和驚人適應力的關係. 就是聰明是用適應力換來的. 腦部前區是最後才被髓鞘質所包裹, 雖能最大地把軸突的速度提高, 卻抑壓了軸突分支的生長. 換句話說, 髓鞘質能把腦部各區聯繫的軸突增加, 卻將能加強適應力的軸突分支阻礙了. 到了20歲, 前區的腦部才被髓鞘質包裹, 用以減緩腦部過快成熟, 讓我們有更多的適應力保留. 直至25歲, 整個腦部才發展成熟, 變成各人獨有的適應能力. 這令到我們在二十多歲學習其他事物的能力下降了, 看上有點諷刺, 適應新事物卻令我們變笨, 但這是我們人類特有的變化之一.

星期一, 1月 23, 2012

進化論外話: 青少年(上)

令人口碑載道的電視劇, 到現在仍然深受人們的歡迎. 尤其是結尾那首歌<年少無知>, 那簡單直接的感情宣洩, 百味雜陣的人生, 那無奈的唏噓, 聽者無不會回憶年青歲月, 那種自在, 那種不羈, 那種快樂, 對比受制於現今社會的他們, 令人懷念. 在這裡卻帶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年少真的是無知嗎? 衝動, 魯莽, 年少氣盛等等形容年青的我們都帶有貶義, 但在進化論之下則不然. 可以說, 青少年腦部發育, 已經和成年人無異了.
在過去, 科學家寫下大量的論文和文章闗於青少年的腦部, 認為青少人是成人的半成品. 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 年輕人因天性而瘋狂的程度, 猶如酒醉的瘋漢. 莎士比亞名作之一,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敘述牧羊人的希望: 10歲到23歲這段年齡給它一筆勾消, 不然就讓青春一覺睡過去; 因為這段時間裡, 他們除了讓姑娘懷孩子, 欺侮長輩, 偷東西, 打架外, 就沒別的事. 佛洛依德也認為青春期是一個性心理衝突表現. 可見青春期在人們眼中永遠是個問題. 但在五年前, 經過更尖端的腦部及遺傳研究後認為, 以進化論來解釋, 青少年並非成年人的半成品, 而是腦功能發展更強大, 更精細的適應社會階段.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1990年代研究了100多名年輕人的腦部, 並掃瞄其發展中的腦部, 從中顯示出人類腦部在青春期, 亦即12歲至25歲, 會進行大規模重組, 就如電腦般的升級. 而人在六歲時, 腦部已長到成熟的90%, 及後的成長只是集中在頭骨用作加強保護腦部而已.
青春期腦部的軸突最先發展. 軸突(axon)是腦部用來傳送訊息到其他神經元的神經纖維. 發育時, 軸突被大腦中的白色物質, 髓磷脂(myelin), 包起來, 令到軸突傳送訊息速度升至100倍. 而用來接收軸突訊號的神經元, 像樹形的樹突(dendrite), 變得更發達, 更多分枝, 令軸突和樹突之間訊號傳播更快更敏感更健全. 與此同時, 一些較少用的軸突將會收縮, 這現象稱為突觸修剪(synaptic pruping), 令進行意識及複雜思考的灰色皮質更薄更有效率, 腦部運作更快速和精密.
這種生理發育, 發展緩慢, 從腦部後邊伸展到前部, 亦即由基本腦部功能, 去到較複雜的思想區. 左右腦將連結得更緊密, 傳遞高等功能的胼胝體(The Corpus Callosum), 記憶用的海馬迴, 也會變厚. 當這種發展更順利時, 人在思考及評估上將會更熟練更理性, 可是這種協調作用並非這樣容易.
科學家曾向兒童, 青少年以及20多歲的年輕人進行一個用眼睛玩的電動遊戲. 受驗者必須阻止自己眼睛去看從四面八方突然出現的閃光. 這個反向眼動測驗, 用以測試兒童, 青少年以及20多歲的年輕人抗拒對事物的好奇心的能力有多強. 結果發現受驗者兒童, 青少年以及20多歲的年輕人較少用績效評估, 錯誤原因及集中計劃的腦部區域. 但20歲的受驗者對這項實驗的反應卻己和成年人一樣. 那麼, 問題歸於原點: 為什麼青少年行為那麼反覆無常?

星期五, 1月 20, 2012

壬辰之年, 開天地, 立春之日, 創光明

距離農曆新年只有數天, 又是時候計劃來年的方向. 翻開去年的新年閒筆可見目標已達成三分之二, 縱使愛情願望還是落空, 但人總不能太貪心, 要知止. 因此, 能夠實現其中兩個願望, 也倍感安慰.
總結辛卯之年, 也算是一個平順之年. 先是完成學業, 取得期盼以久的學位, 並在十二月行畢業禮. 加上弟弟的結婚之喜, 可謂雙喜臨門, 一時無兩. 回想起來, 再累也是值得的.
第二個實現, 就是減肥成功了. 大約兩個月時間不間斷的到球場跑步, 把自己的體重減到七十公斤, 較預料更早完成, 令我有些意外, 進而提早進行第二階段------健身. 從八月下旬開始到現在近五個月, 也有些成績了, 縱使別人看上去體型還是沒有什麼變化.
不過, 也不是所有事都順順利利. 隨著次按風波引發的金融危機, 導致歐洲主權債務爆發, 令到各國市場恐慌, 搞得我也焦頭爛額, 殺得措手不及. 原本自己判斷是正確的. 可是卻因自己的急性子而壞了大事. 這次虧損比當年金融危機時更大, 也由此令我更明白自己性格, 並不斷思考及等待下一步行動.
另一個令人沮喪的地方就是愛情. 辛卯年令我費煞思量的東西就是這個情字. 有人為了一個不忠用的男人可以犧牲自己的青春, 金錢, 甚至家人; 有的人為了結婚而倉猝進行, 縱使雙方只拍了數個月的拖; 最難以理解是女人總離不開三十歲要嫁得出這個奇怪觀念. 縱使結了婚, 也不是沒有問題, 形形色色, 林林總總, 光怪陸離的問題時常在一起生活之下產生, 也令人十分無奈. 有日朋友一語道破, 原來自己一直犯了錯誤, 就是從沒勇氣嘗試追求遇到的目標, 總是將自己放在被動的地方, 只會在腦中幻想, 其實自己連門也沒有. 被朋友這麼一說, 恍然大悟, 也怪不得到現在也是單身.
來著壬辰年, 首要是要把身體鍛鍊好, 尤其是腹部及下腹部那些肉, 一定要切法弄走. 無氧運動重要, 但有氧運動都同樣重要, 所以今年目標是追求完美的身體, 既有良好耐久力, 也有迅速的爆發力. 其實人的極限只是人自己設上去, 就算年紀大了, 也不代表不能做得和年輕人一樣好, 只是所需時間比年輕長而已.
事業方面, 雖想投身其他收入及環境不同的地方工作, 但現有工作經驗將會沒用了. 現正處於十字路口, 留在原有崗位多幾年, 得知政府部門將出現巨大空缺, 自己的部門也是, 如再留在原本崗位多幾年, 會有升職機會. 怎樣選擇, 一時之間我也找不到方向. 希望今年可找到一個收入及環境都理想的工作, 當然也希望人事暢順吧.
至於愛情, 可說是迷離. 尋找自己真正所愛真的這樣難嗎? 人與人相處又真的這樣複雜嗎? 也許深信自己能找到一個可以終老的對象是很天真, 亦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招致到現在還是單身的結果. 朋友待我好, 替我緊張, 介紹朋友我認識. 我是十分感激的, 但自己社交能力低, 錯過了許多機會. 希望今年有些進步, 為自己心儀的目標踏出第一步.
最後, 希望自己能有時間重拾書本. 過去一年接觸神秘學的節目多了, 對某些事特別感興趣, 尤其是關於空間及時間方面. 當中涉及數學和宗教, 還有傳統的曆法. 今年是時候深入了解它們和這三者的關係, 但也要視乎自己的時間是否許可, 因為自己的房間需要來個大整理, 讓自己的睡房更整潔, 更舒適. 換新家私免不了, 錢也要花多點, 要好好安排.
和辛卯年一樣, 壬辰年亦是變化的一年, 基礎的一年, 未知是令人恐懼, 因為你看不見對日後的事會有什麼變化, 但掌握現在, 好好經營, 就能改變未來, 這是我去年領悟到的道理. 祝各位身體健康! 生活愉快!

星期六, 1月 07, 2012

小品----自由

東非大裂谷除了是人族化石的寶藏外, 更是一班大約1000名”活化石”的活動範圍. 他們也許是人類系譜的主源之一, 已超過10萬年. 從1950年代後期, 他們以1萬平方公里土地為家, 縱使現在其範圍已被入侵了四分之三, 但他們還是以最原始的方式生活, 現代世界難以想像. 他們是哈札人.
農業社會的出現只有1萬年. 從200萬年出現以來, 人族物種有99%時間都是以狩獵和採集為生. 待動物被馴化, 食物能大量生產, 人口增加, 村莊開始出現, 進而是城市, 甚至國家. 不過, 農業並不是不需要代價, 它令傳染病流行, 週期性飢荒, 社會階級化, 甚至戰爭. 現今只有零星數個民族還是以狩獵和採集為生, 他們有些分布在亞馬遜, 兩個在北極, 有的在巴布亞新幾內亞, 還有就是哈札人身處的非洲.
雖然有些哈札人已經放棄了狩獵和採集生活, 融入了附近村落做農場幫工及旅遊嚮導, 但當中還有四分之一人依然是狩獵採集者. 他們不耕作, 不蓄牧, 如遠古人類一樣沒有固定居所, 每天覓食時間只有四至六個小時, 其食物種類既穩定又多樣, 亦未曾出現過飢荒, 反而有農民在作物失收時與他們生活. 即使其他族群入侵其活動領域用作種植, 可是哈札人從沒與他們發生摩擦, 也不曾參加戰爭. 哈札人人口密度不高, 避開了大大小小的疫症爆發. 從哈札人一生中, 幾乎沒有財產, 大多數哈札人身上只有鍋子, 裝水用的容器和斧頭, 包在一條毯子裡四處闖蕩.
哈札人的男女角色分明, 女的負責採集, 男的除了要狩獵, 還會採蜜, 通當都是單獨狩獵, 偶爾會集體行動, 狩獵狒狒. 男女階級平等, 狩獵不好對妻子不好的男人, 女方能主動提出分手. 即使沒有結婚儀式, 若男人收到女人製作的頸鍊, 表示那男人有傾慕者, 只要在營火處過夜, 就會以夫妻自稱. 大部分的哈札人都是一夫一妻制, 男女每幾年都有權換一次配偶. 哈札人的族群人數不多, 成員與成員之間並沒有高低之分, 沒有任何權力, 財富, 更沒有生日和宗教.
哈札人身處的土地, 土壤鹽分極高, 淡水水源少, 蟲患嚴重, 但是他們能充分利用人類的極限, 擁有豐富的野外知識, 能在黑夜行走自如, 因此不少學者都對他們進行研究, 以一窺人類祖先的生活面貌, 讓我們對祖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在他們身上, 我看到自由. 他們想睡就睡, 想吃便吃, 營生只為填肚子, 身無長物, 寫意自在. 沒有階級和宗教, 知識束縛, 也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 現今生活在過度發展的社會下, 貧富兩極化, 什麼也金錢掛帥, 為了足夠的使用, 不得不犧牲更多時間工作, 終日不是在辦公室, 就是在床上, 枯燥的生活連吃也無味, 更可悲的是付出相當多時間, 資來一點點薪金, 任誰也不其然問: 人生為何而活呢?
有學者認為人類從狩獵採集轉變為農業蓄牧是歷史上的嚴重錯誤. 從哈札人身上可見, 在我們眼中是無開化的蠻族, 卻不受飢餓和戰爭的傷害, 不被財富和地位剝削, 也不為知識和禮教所苦, 時間的死線對他們毫無作用, 文明的步履踐踏不到他們的傳統, 在非洲大陸逍遙自在, 怡然自得. 過去如是, 現在亦是, 將來也是. 這是令人羨慕的人種, 亦是地位超然的族群., 讓現代的我們油然神往.

星期日, 1月 01, 2012

進化論十四: 總結與未來

十年前, 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荷蘭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Crutaen), 某日在一場科學會議上, 因受不了與會人士不斷提及1萬1500年前的世界而作出投訴, 認為現在已不是全新世紀, 現在是人類世(Anthropocene). 相對演化歷史這巨大洪流, 人類世這二十多年只是這麼一點點. 有人問,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演化的尾巴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朝早梳洗及睡前所清潔的牙齒便是. 隨著進食工具的精細, 加上烹調技巧不斷創新, 食物能夠被切成更細, 更易入口. 牙齒的功用不斷減少, 演化正在產生作用, 把多餘的牙齒退化掉. 因此, 有人天生上下顎較少, 不足夠給予所有牙齒生長, 出現疊生的狀況. 尤其是智慧齒, 有的人一生都不會長出來, 但在X光之下, 還可見到智慧齒藏在牙肉中; 有的人則只生了一對在上或下顎; 有的人更沒有足夠位置給那四隻大牙生長, 不得不去掉.
另一個可看到演化的地方, 就是肉眼看不到, 但卻能不斷變化, 適應力極强的細菌和病毒了. 自畜牧, 耕作社會模式開始, 細菌與病毒已和人類共生. 不論人與人, 動物與動物, 植物與植物, 人與動物, 人與植物, 動物與植物都接觸頻繁, 細菌和病毒為了生存而蛻變, 演化成從單一物種的出現, 到能傳染到不同物種之中. 時至今日, 縱使人類醫學一再昌明, 可是細菌和病毒總是高了一丈. 這除了細菌和病毒們要生存外, 另一原因就是人類濫用藥物. 尤其是抗生素, 在過往西方國家的隨意使用, 令細菌和病毒不斷變種. 現在最大的抗生素濫用國就是中國, 為了以藥費養醫生, 偏向用價錢較高的抗生素治病, 間接令細菌和病毒變種, 對人類的威脅永遠存在.
2004年4月在美國華盛頓州發生了史上最大的鯨魚擱淺事件, 近五十條不同大少不同種類的鯨魚沖上了海灘, 其中包括了一個人類從未見過的物種. 最先發現這奇怪物種的是兩位小童, 可是後來該屍體被美國海軍帶走了. 之後, 在世界各地也發生了零星的鯨魚擱淺事件, 當中也發現這奇怪物種, 亦被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帶走. 後來訪問某些漁夫得知, 在波羅的海一帶時常無意捉到某些奇異的東西, 當中有魚叉, 被刺死的魚等等. 直至有次一批科學家在南非研究一條鯊魚, 被一條魔鬼魚的尾刺插穿了嘴, 從牠的胃中發現了一排接疊式的胸骨, 一堆牙齒, 包括門牙, 犬齒及臼齒, 還有一部分有骨的尾鰭, 手指骨, 盤骨及大腿骨. 根據所有資料證實這個遺骸是科學家們也不知道的新物種. 經DNA分析, 更指出有人類的DNA. 雖然最後所有東西都被一班不知名的人帶走了, 但科學家們不得不相信, 這是一條人魚.
人魚傳說在世界各地都流傳過, 如安徒生的人魚公主, 還有我國的經典<山海經>裡的<北次三經>也有對人魚的描述:

又東北二百里, 曰龍侯之山, 無草木, 多金玉. 決決之水出焉, 而東流注于河. 其中多人魚, 其狀如[魚帝]魚, 四足, 其音如嬰兒, 食之無癡疾.

在<太平廣記><正文卷第四百六十四><水族一>也有魚人的記載:

海人魚海人魚, 東海有之, 大者長五六尺, 狀如人, 眉目, 口鼻, 手爪, 頭皆為美麗女子, 無不具足. 皮肉白如玉, 無鱗, 有細毛, 五色輕軟, 長一二寸. 發如馬尾, 長五六尺. 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 臨海鰥寡多取得, 養之于池沼. 交合之際, 與人無異, 亦不傷人.

清代小說<鏡花緣>第十五回, 寫著故事主角唐敖的遊歷故事中遇到人魚的情節.日本也有不少的人魚記載, 甚至有骸骨展覽. 西方的哥倫布也曾在水手得知人魚的事跡, 說人魚以悅耳的聲音吸引漁夫. 在意大利, 波蘭, 甚至遠古希臘和埃及也有其記載. 大文豪莎士比亞名著之一, 仲夏夜之夢, 也是描寫人魚故事.
姑勿論, 人魚真的存在與否. 深海探險, 比起登月探險的次數還少. 從那物種身上的脂肪及其胸骨可見牠是生活於深海的動物. 無人說得準陸上有多少物種, 更遑論海洋物種有多少, 所以人魚的存在, 並非沒可能. 畢竟地球有近七成被海水包圍, 其中有接近人族的近親演化到海中生活也不足為奇. 但願牠們還未絕種, 還未被陸上的我們的污染害慘吧.
隨著科技的進步, 新的發現會不斷增加, 讓我們對自身演化及萬物蛻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也許會有更多新的物種被發現也未可知, 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