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狐狸的DNA樣本分析, 發現馴化與攻擊性狐狸基因裡, 有兩區DNA完全不相同, 由此可知, 馴化不是單一基因使然, 而是一群基因組改變引起, 這現象不獨是狐狸特有. 在德國萊比錫(Leipzig)的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研究員抽取15隻被馴化和15隻攻擊性的褐鼠血液, 也發現類似群組, 縱使難以界定馴化和攻擊性基因. 這可見馴化是一種複雜的表現, 需要和其他物種比較, 而線索有可能回到我們人類身上.
當然, 並非所有馴化研究都認同貝利亞夫的研究所所找出的基因, 就是馴化基因. 瑞典烏普沙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究家畜遺傳學的學者認為貝利亞夫的研究成果在於特徵分別, 但並未證實其因果關係. 他們指出馴化作用是天擇在運作, 最初野生動物靠人類吃剩的食物為食或以人類當時棲身的居所為躲避處以逃避捕食者, 後來人類發現這些動物的好處, 開始馴養這些動物. 動物在天澤與人擇之下身體產生變化, 變得細小, 尾巴會捲, 有些動物身上長有斑點, 演化成人類偏好的類型. 科學家以馴化豬與野生豬的毛色基因異變, 指出農夫偏好毛色鮮明但偽裝保護能力低的豬.
至於在尋找馴化基因方面, 烏普沙拉大學學者以東南亞地區的雞為對象. 在印度, 尼泊爾等地區生存著的原生雞, 去到8000年前才被人類開始作為食物飼養. 研究員把家雞與動物園裡的原生雞作基因比較, 分辨出一種名為TSHR的基因產生突變, 意味著TSHR在動物馴化中有著關鍵的角色. 現在學者們正尋找令TSHR突變的開關, 望能找出馴化的線索.
2009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學家, 進行了一項狼與狗基因組的研究, 從兩個物種裡某一組稱WBSCR17的基因附近裡有一小段特殊的DNA序列兩者極不相同. WBSCR17基因被認為是狗在馴化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而WBSCR17基因在人類身上是造成罕見遺傳病威廉氏症候群的成因之一. 威廉氏症候群病徵之一是過度友善, 對陌生人毫無防備. 可是還是難以找出馴化基因和威廉氏症候群之間有直接關係, 換句話說, 也難以從動物身上分辨出馴化基因.
現今社會日益富庶, 飼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 當我們在寵物店廚窗看到那些花貓小狗, 都會不其然產生憐愛之心, 想撫摸牠, 抱抱牠, 甚至想帶牠回家. 這都是天擇下付予某些物種特別的特性. 起先牠們的祖先還是對人類戰戰競競, 一直保持距離, 甚至聞風先遁. 後來人類遍佈全世界, 加上捕食者的壓力, 而人類相對捕食者的危害為之輕, 最重要是連捕食者都會怕害人類的情況下開始親近人類. 從人類角度來看, 牠們也是糧食, 也是能驅趕齧齒類, 害蟲的工具, 慢慢地開始從半放牧轉為飼養. 而動物在被飼養後受到保護, 生存威脅消失, 野性本能開始下降, 身上的獰牙利爪, 強壯的身軀鈍化, 馴化就在人類與動物互動之下產生出來.
以上推論, 未免過於籠統. 要將每一條基因解讀妥當, 以現今科技來說也要幾十年的時間才完成. 不過, 以現在各國學者的研究狀況, 已經有些頭緒, 找到馴化基因指日可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