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猿(Australopith)時期的分類早在1974年的衣索比亞就已發現, 她是一位女性, 被命名為露西(Lucy), 一位生於320萬年前的女性. 2000年12月10日, 學者們發掘了現今世上最完整的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女性孩童化石, 廸吉卡嬰孩. 位於阿法爾盆地滿佈塵土的斜坡上, 看到一個細小的嬰孩頭骨, 如猴子的臉般大, 有著平滑的額及短小的犬齒, 學者們一看便知道是人族的頭骨. 其後經過五年仔細的挖掘出來後, 得到了幾節手指, 一隻腳和一整副軀幹. 加上之前出土, 編號阿法爾區444-2的男性殘碎骸骨及露西這個女性骨骼後, 把阿法南猿基本地刻畫出來.
一副和哈密瓜這麼大的化石, 充滿著人族演化的痕跡: 為了發展較大的腦袋, 開始有漫長哺育的童年期. 經過鑑證, 嬰孩是在哺乳時便去世. 她出生在廸吉卡的地區, 阿瓦士河環繞而過, 對著東非大裂谷中的哈達爾遺址, 亦即是人族化石的出土地. 這裡天氣酷熱, 雨季時常常泛濫. 蚊患流行, 棲身在這裡關係緊張的種族之間不時爆發槍戰, 令考古幾經中斷(考古學家們每次到那裡或其他地方進行發挖掘時, 都要在當地警察護送下和那裡的部落打個招呼才能進行).
廸吉卡嬰孩帶給我們許多的演化資料. 首先是整副乳齒和還未生長的恆齒; 其次是完整的肋骨結構, 順著脊椎排列; 第三是一隻呈握著的手指. 但最重要都是那副骨喉部裡的舌骨, 這塊骨對人類語言發展能力至關重要, 這是早期人類喉部演化的情形. 最有意思的是廸吉卡嬰孩上半身跟露西一樣, 擁有扁平的鼻子, 臉孔前凸, 腦部較小, 加上彎曲的指骨和肩胛骨, 都和猿類基本相同. 可是廸吉卡嬰孩卻有跟人類似的下身, 其腰部以下, 尤其是膝部和小小的膝蓋骨, 都與人類長度相似.
廸吉卡嬰孩把人類祖先出現時間推前了數萬百年, 而隨著南猿足部的演化, 已不能像黑猩猩一樣用拇指或腳趾攀爬樹枝以換取支撐身體並直立前進. 為了助長大腦發育, 南猿幼兒需要父母的時間經已變長, 其腦部與幼黑猩猩無異, 只有約330立方公分, 可見幼嬰大腦發育與猩猩差不多, 要到其成年腦部才比黑猩猩大. 因腦部的發展時間拉長了, 幼南猿哺育時期亦長了, 令到母南猿難以覓食, 不得不依賴配偶或群族, 間接發展社會. 母親在照料嬰孩時所用的聲音, 更可能就是語言的由來, 盡管這只是學者們的臆測.
演化出更大的腦部不是免費午餐, 腦部變大消耗的熱量也相應變大, 廸吉卡嬰孩所處之時, 已經有肉類用以取得更多營養, 尤其是蛋白質, 比起露西以食素為主更豐富. 廸吉卡嬰孩的發現, 呼應了1996年發現年代有250萬年的南猿, 更有補完性.
1996年發掘的羚羊, 馬和其他動物的骸骨上有石器切割的痕跡, 這是最早發現人族能用工具的線索. 在動物骸骨不遠處, 發現了一根股骨, 臂骨和下頷骨, 其中股骨比較長, 是人類的特徵, 但臂骨則像猿類. 這次發現把人科動物歸納出兩個支系. 一個是臼齒愈來愈小, 身材變得纖巧, 腦部愈來愈大, 最後演化成智人. 另一個支系則是專吃植物和堅硬食物, 所以有巨大的頷部肌及臼齒, 但顱骨卻有人類的特徵, 和典型南猿大小的450立方公分顱腔, 也是兩腳走路的猿類, 名為驚奇南猿(Australopithecus garhi).
加上在1994年在沃德蓋比爾出土的頷骨和早前在肯亞發現的化石, 即是後來被命名的湖濱南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 其後在阿薩伊西(Asa Issie, 位於衣索比亞)發現的脛骨和大腿骨來看, 湖濱南猿是兩足動物, 有418萬年歷史, 如此這般, 將整個南猿屬排列出來. 由湖濱南猿, 到阿法南猿, 即露西及廸吉卡嬰孩所屬, 最後到驚奇南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