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 位於非洲東部, 由努比亞板塊(Unbia Plate)和索馬里板塊(Somalie Plate)向外移動而成. 裂谷覆蓋多個國家, 包括努比亞(Unbia), 衣索比亞(Ethiopia, 即埃塞俄比亞), 索馬里, 肯亞, 烏干達(Uganda)等等. 從大約3000萬至2500萬年曾發生斷層作用, 上升作用, 孕育出阿法爾盆地(Afar Basin). 經過長年侵蝕這個由沈積岩所構成的地方, 把我們祖先的化石再次展露出來.
阿拉伯板塊與非洲分離, 熔岩大量流出, 將那裡的氾濫平原覆蓋了. 這些沈積物就在玄武岩為基上不斷累積出來. 其中有火山噴發出來累積而成的灰成岩岩層. 斷層作用形成阿法爾盆地. 因盆地陷入了兩影區處, 那裡植物稀疏, 又因陽光猛烈, 形成半沙漠狀態. 這個龐大的沈積岩山谷, 中阿瓦士(Middle Awash)山谷, 富藏520萬年前被火山的熔岩淹蓋的玄武岩層裡埋著人類和現代猿類的共祖. 分屬14個時期的地層藏著人族進化的秘密.
1990年代早期, 一隊考古學團隊已在中阿瓦士及布里半島(Bouri Peninsula)的赫托(Herto)進行挖掘. 1992年, 東京大學某位人類學家, 發現一顆臼齒. 幾日後發掘了一塊兒童的頷骨, 上面也有一顆牙齒, 這些化石和人科兒童牙齒都不同. 翌年, 團隊在依索比亞的阿拉米斯(Aramis)西方發掘了大量人科牙齒及臂骨. 同時, 又發掘了不少動物的化石, 包括哺乳類動物, 猴子和羚羊等. 這些化石推翻了科學家一直認為我們的祖先離開了森林生活後才直立走路的假設. 這個新的人科發現被名為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 至少有440萬年歷史.
1994年, 團隊再到該地, 找到更多的手骨, 腳骨, 脛骨, 顱骨和盆骨等化石, 並運回衣索比亞國家博物館. 1995年, 請了一位解剖學家來考察這一副女性化石, 她為現時最古老的人類始祖化石, 雅蒂(Ardi). 雅蒂既有猿類的特徵, 又有人類獨有的地方, 至少有20幾個明顯的特徵. 就以腳為例, 她擁有四隻平排的腳指, 能和人一樣直立走路, 也有一隻向外彎的大腳趾用以爬上樹枝. 另外, 雅蒂的手和手指都很長, 而且很易彎曲, 可以沿著樹林間遊走.
若學者假設雅蒂是直立行走是正確的話, 對我們對人類演化上的理解將會完全不同. 我們對人類演化史將會更長, 更早出現像猿屬的行為. 不過, 不是所有學者也認同這個看法. 有學者認為在2300萬年至500萬年間, 各大陸的猿類動物都有極大的差異, 因此認為雅蒂只是其中之一, 與人族並無關係. 關鍵是雅蒂為何要用兩腳走路? 對於這個問題, 有學者提出了討論性高的解釋, 就是性擇.
從中阿瓦士出土的21個不同性別及個體的犬齒, 其體積與人科動物的牙齒相約. 犬齒在猿類身上是用來與其他雄性打鬥的武器, 以爭奪雌性交配的權利. 雄性始祖地猿是以提供雌性高蛋白質及脂肪的食物以維持關係. 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 雄性必須進化至兩腳行動. 而雅蒂確實和現代的猩猩不一樣, 亦即是人類和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 之後各走他方, 朝著不同譜系發展.
雅蒂的發現讓學者把人類的演化方為三個階段, 可是這個界線未免太過粗糙, 只是為了方便分類. 第一階段就是始祖地猿, 一隻兩足動物, 生活在樹林之中, 其活動範圍只在非洲東部. 最大特徵就是變小的犬齒. 接著就是200多萬年到400萬年前的南猿時期. 南猿時期已演化為兩足行走的動物, 縱使腦部體積還小. 而活動範圍已遍佈整個非洲. 其特徵是走路身體會傾斜, 有巨大的臼齒. 不過, 由於到現在還沒有始祖地猿及南猿之間過度的猿人, 因此還未肯定南猿是否由地猿演化過來.
阿瓦士谷, 可說是人類演化線索的寶藏. 學者們還能找到零散的化石, 年代可追溯到580萬年前. 姑勿論日後能否還有年代更老的人族物種出土, 始祖地猿是人類和黑猩猩最後一個共祖, 接著分道揚鑣各自發展. 也許不久將來能找出從地猿時期到南猿時期的演化關係, 繼往開來的造就第三階段直立人的面世也會可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