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三十五週年, 開了三千五百萬金多寶, 可是卻把每注金額提高到十元, 認為把投注額提高, 投注額只降低幾個百分比. 觀察加到十元一注後的六合彩投注額, 如我所料, 明顯減少十五至二十多個百分比. 其實這結果不難預測. 馬會對收入一向緊張, 下降一兩百分點也如熱窩上的螞蟻. 也許, 作為香港最大慈善機構, 收入下降意味投入慈善基金也會少, 不過以此借口把六合彩投注加倍, 我不敢苟同.
要搞清楚, 我不是為賭徒發聲, 雖然我也是六合彩的捧場客, 我是有理據的. 從成本學角度分析, 十元一注六合彩的獎金為八百萬, 原本是五百萬, 換句話說, 原本五元一注六合彩可獲五百萬獎金, 現在則只有四百萬, 即是說注金加了一倍, 可是彩金只加上六十個巴仙((8000000-5000000)/5000000x100%), 在投注者的角度論, 投注成本多了, 可是得到的回報卻少了, 顯然馬會想透過增加投注成本, 減少派彩去增加收入.
可是馬會決策捉錯用神, 根本掌握不到收入減少的主因, 又不思進取, 不去尋找其他方法解決, 其保守思想, 可見一斑. 要知道馬會不是沒有競爭, 更十分激烈. 在香港雖是壟斷, 但放眼整個東南亞去看, 卻只是亞洲其中之一間博彩公司. 眼見近幾年, 澳門多間賭場開業, 新加坡也開了賭場. 他們引進了多元化種類的賭博遊戲, 更有表演廳及展覽廳, 適合不同喜好人士, 消閒酒店於一身, 反觀馬會, 幾十年還只是單調的投注, 真的相形見拙.
其次, 除了合法競爭外, 還有非法的競爭. 非法外圍投注在境內及境外異常猖獗, 而且數額巨大, 馬會應該吸引非法投注外圍的人, 轉投馬會這個合法投注機構去增加收入. 馬會應該引入外圍開創的六合彩投注方法, 好似單雙數, 顏色波, 或大小等. 可是馬會守舊地拒絕引入多元化玩法, 讓利錢流到別人處.
再者, 賭博永是莊家賺錢的, 可是馬會卻吝嗇派彩, 令吸引力因而下降. 好似足球博彩為例, 賠率總是比澳門博彩公司的賠率低, 而且玩法單調, 就用總入球為例, 澳門以區間開盤, 亦即是如你買了某場總入球有一至三球這區間, 當賽果是這一區間的話, 已經中獎了; 反觀馬會, 卻要投注者切切實實買三球, 其賽果真的是三球才中獎. 這讓人覺得中獎機會低, 難以下注. 又以賽馬為例, 有以當日贏得最多三甲的騎師王玩法, 可是當那天出現兩位同分的騎師, 均分的彩金竟然會蝕本, 誰會投會蝕本的注呢?
1975年9月當時港英政府為了杜絕字花, 引入多重彩, 亦即是六合彩前身. 1976年更名六合彩, 經過多年的變化, 好似把攪珠號碼不斷擴闊, 由36個號碼到現在的49個, 不設上限派彩(2002年實行), 其受歡迎程度從未減退, 這是因為每注金額還是便宜, 即使由過往2元去到4元(1991年), 又由4元增加到5元(1995年), 其成本也是可接受的. 現在竟然要增加一倍投注金額去投注, 但中獎機會少了一半的遊戲(以電腦獎券計算, 金額依然是20元, 可是只有兩組號碼), 誰會願意呢? 從消費者行為角度看, 一件買個位數的貨品, 現在賣兩位數, 這個關口令消費者心理上覺得不值, 因此購買數量下降很正常. 所以, 為什麼大型超市總是把價格定在9.9元的貼近兩位數價格, 這是令消費者心理抗拒性低的市場策略. 從這次漲價事件看來, 馬會好像不明所以呢.
讓我以投注者身分說句話: 要吸引一個人賭, 就要矇騙他能輕易取勝, 能一本萬利. 讓他覺得成本少, 可是回報大, 而風險又少, 才會甘心下注. 馬會應該維持5元的投注, 而中獎金額或可不變或提高到現在八百萬水平, 又或開多些金多寶彩池. 再加入多些變化的玩法才是正確之道.
如是因顧慮別人用因多元化玩法而助長賭風的理由而放棄是愚蠢的. 那些批評者, 根本是掩耳盜鈴. 六合彩不是賭博嗎? 六合彩根本就是賭博. 這和進入某賭場玩角子機毫無分別. 二, 有誰投注六合彩是為了做慈善呢? 要做慈善根本不用拐彎子, 直接捐去就可以. 任誰投注六合彩都是為了那些獎金, 為了一朝富有. 說做善事只是填補自己中空寶失落的鎮定劑而已. 三, 有幾多個香港人沒有接觸過六合彩? 有幾多個香港人沒有投注過六合彩呢? 我敢說所有香港人都有直接或間接投注過. 不要再畏首畏尾而不增加六合彩玩法. 這不是助長歪風不歪風的問題, 賭博成癮, 都是心術不正之徒妄想的後果, 這是個人的問題,與人無尤. 不要本未倒置.
星期六, 11月 13, 2010
閒筆(7/11)
上個星期最矚目的新聞之一, 就是美國中期選舉. 這個被譽為對美國總統奧巴馬這兩年施政的評分, 得到的結果一如預期, 民主黨大敗而回, 令到眾議院過半議席落到在野兩年的共和黨, 只留下參議院席位控制權, 被預期將來總統的施政將會諸多掣肘, 淪為跛腳鴨. 姑勿論未來會如何, 在這次選舉中, 我見到人的短視, 只會看表面, 不明內裡的行為, 令我深深體會到縱使你本事高強, 但在政治之下, 只是一個瞎子罷了.
兩年前, 以”CHANGE”的口號來拉票, 帶領民主黨贏得總統選舉. 那時奧巴馬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他善辯的口才, 贏得大部份選民的支持. 另一方面, 共和黨八年的執政, 乏善可陳, 以反恐為名, 轟炸阿富汗, 攻打伊拉克. 打仗用錢用得狠就不在話下; 而事後證明, 什麼大殺傷力武器根本沒有, 而且伊拉克政權推翻後, 局勢不穩反亂, 無意間樹立了敵人之餘, 更令恐怖份子四處流竄, 自開戰到現在, 死傷的美軍數以千計, 成效十分不理想, 令到國民不滿日增.
最令人唾罵的是零八年金融風暴, 其影響之深, 範圍之大, 與九七金融風暴及零五年科網泡沫爆破相比, 可謂小巫見大巫. 九七金融風暴發生在亞洲, 對當時美國來說, 震央不在美國裡, 所以影響根本微不足道. 零五年科網泡沫爆破, 影響雖比九七金融風暴大, 但當時美國實體經濟還是鞏固, 很快就恢復過來. 可是今次零八年的金融風暴, 影響的是百業之首------銀行, 這是美國的根基. 美國國民因此已令財富蒸發數以萬億美元. 八年政績, 如斯田地. 奧巴馬當時以 “CHANGE”來號召選民, 雙方真是一拍即合.
兩年過去, 奧巴馬和以往總統一樣, 受著美國政治生態的影響. 第一年總是強人姿態, 支持率總是很高. 這因選民對新一屆政府能有所建樹所發出的激情, 還有新任總統通常在當選後, 推行一些深遠的大政策. 當然奧巴馬還要為上屆政府留下的經濟爛攤子執拾好. 可是, 要把積累經年的經濟問題收復, 進而把美國人消費模式修正過來, 短短一兩年時間談何容易. 而人對痛苦的忍耐是短暫的, 希望一兩個人能在短時間內扭轉乾坤的想法, 令目光變得狹隘短視, 還有不想改變自已習慣的頑固思想驅使下, 眼見失業率居高不下, 現實很快蓋過理想, 加上人對過錯的推諉劣性, 奧巴馬總統淪為替罪羊, 而他背後的民主黨亦首當其衝, 難免選舉失利.
短視可以好可怕, 尤其是在今次美國民主黨失利之上, 更為明顯. 美國人因短視忘記了長遠帶來的好處外, 更忘記了過去的痛苦. 過去八年布殊政府治國之不力, 所有美國人好似失憶一般忘掉了. 現在被共和黨重掌眾議院, 今後必定會更多爭拗, 政府施政將會更混亂. 其實香港未曾不是這樣呢? 為反對而反對, 為自身利益而反對, 求人投票時信誓旦旦, 支票不停地開. 勝出後則另一個樣, 什麼競選使命也忘記了, 支票全是廢紙, 全無兌現. 香港人對民主自由思想成熟? 恕我眼拙, 我看不出, 也感覺不到......
記得在facebook上評論某些年青人爭取普選講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說話, 被某人以人身攻擊式的抨擊. 事後誰勝誰負, 不點自明. 從中也可看到, 縱然學富五車, 成績優異, 並不代表有政治智慧. 不通現實, 不明局勢, 再聰明也不過是白痴, 願大家引以為鑑.
兩年前, 以”CHANGE”的口號來拉票, 帶領民主黨贏得總統選舉. 那時奧巴馬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他善辯的口才, 贏得大部份選民的支持. 另一方面, 共和黨八年的執政, 乏善可陳, 以反恐為名, 轟炸阿富汗, 攻打伊拉克. 打仗用錢用得狠就不在話下; 而事後證明, 什麼大殺傷力武器根本沒有, 而且伊拉克政權推翻後, 局勢不穩反亂, 無意間樹立了敵人之餘, 更令恐怖份子四處流竄, 自開戰到現在, 死傷的美軍數以千計, 成效十分不理想, 令到國民不滿日增.
最令人唾罵的是零八年金融風暴, 其影響之深, 範圍之大, 與九七金融風暴及零五年科網泡沫爆破相比, 可謂小巫見大巫. 九七金融風暴發生在亞洲, 對當時美國來說, 震央不在美國裡, 所以影響根本微不足道. 零五年科網泡沫爆破, 影響雖比九七金融風暴大, 但當時美國實體經濟還是鞏固, 很快就恢復過來. 可是今次零八年的金融風暴, 影響的是百業之首------銀行, 這是美國的根基. 美國國民因此已令財富蒸發數以萬億美元. 八年政績, 如斯田地. 奧巴馬當時以 “CHANGE”來號召選民, 雙方真是一拍即合.
兩年過去, 奧巴馬和以往總統一樣, 受著美國政治生態的影響. 第一年總是強人姿態, 支持率總是很高. 這因選民對新一屆政府能有所建樹所發出的激情, 還有新任總統通常在當選後, 推行一些深遠的大政策. 當然奧巴馬還要為上屆政府留下的經濟爛攤子執拾好. 可是, 要把積累經年的經濟問題收復, 進而把美國人消費模式修正過來, 短短一兩年時間談何容易. 而人對痛苦的忍耐是短暫的, 希望一兩個人能在短時間內扭轉乾坤的想法, 令目光變得狹隘短視, 還有不想改變自已習慣的頑固思想驅使下, 眼見失業率居高不下, 現實很快蓋過理想, 加上人對過錯的推諉劣性, 奧巴馬總統淪為替罪羊, 而他背後的民主黨亦首當其衝, 難免選舉失利.
短視可以好可怕, 尤其是在今次美國民主黨失利之上, 更為明顯. 美國人因短視忘記了長遠帶來的好處外, 更忘記了過去的痛苦. 過去八年布殊政府治國之不力, 所有美國人好似失憶一般忘掉了. 現在被共和黨重掌眾議院, 今後必定會更多爭拗, 政府施政將會更混亂. 其實香港未曾不是這樣呢? 為反對而反對, 為自身利益而反對, 求人投票時信誓旦旦, 支票不停地開. 勝出後則另一個樣, 什麼競選使命也忘記了, 支票全是廢紙, 全無兌現. 香港人對民主自由思想成熟? 恕我眼拙, 我看不出, 也感覺不到......
記得在facebook上評論某些年青人爭取普選講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說話, 被某人以人身攻擊式的抨擊. 事後誰勝誰負, 不點自明. 從中也可看到, 縱然學富五車, 成績優異, 並不代表有政治智慧. 不通現實, 不明局勢, 再聰明也不過是白痴, 願大家引以為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