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 當然要吃上應節小食, 而我最愛的應節食品當然要數到年糕了. 把年糕沾上經攪拌蛋漿一起煎真是一絕. 個人比較喜歡吃甜食, 縱使現在口味偏淡. 享受甜食的確可以拋開煩惱. 想起小食, 不時喚起童年的回憶, 現在人大了, 還不時會找尋吃過的味道, 可惜大多已成為回憶. 說起好吃的小食, 在這個彈丸之地已經關一間少一間, 找好東西吃要上走遍四方才行. 我慶幸自己生於這個華洋雜處的地方, 可以有機會嘗盡中西美點, 但又深深感受弱肉強食的殘酷.
我人生的第一道小食要數到兩三歲時外婆的芝麻糊. 當年外婆親手把黑芝麻磨了, 再煮成糊狀. 人對於自己初生時的記憶是零碎的, 因為腦部記憶體還在發展中, 所以只有片面的記憶. 而我還記得外婆給我吃的芝麻糊, 可見其可口的程度有幾高. 個人認為芝麻糊要黏黏的, 可惜現在外婆的手已不太靈活, 再做不到這道甜點, 而坊間吃的, 全都是稀稀的, 根本不入流,, 如此這般, 這夢幻甜點看來也難以回味.
第二道美點就是小五小六時某琴行老闆母親弄的砵仔榚了. 當年只有一間店的琴行, 每到下午時段, 總會有砵仔榚擺著賣, 每次經過這裡, 總會忍不住買一個有紅豆一個無紅豆的吃. 一口咬下去, 就知用料十足. 因為咬上去會有 ”唧” 一聲的, 不會像現在那些咬上去鬆鬆散散的, 很明顯是加水多, 只得個甜字, 縱使是那間標榜自己四十年經驗的砵仔王, 比起這位母親做的, 也不外如是. 可惜也是歲月趨人老, 已十幾年吃不到這道拿手美點了.
除了中式小食, 還有西式的. 而云云眾多的西式美食裡, 最令我傾心的可以說是西多士了. 中學時有一段時間, 曾經親手弄來吃. 發覺原來用不切邊的方包會更好吃. 還有是一定有花生醬餡才可把西多士的美味度發揮到最大. 而且用煎的手法比用炸更能控制其硬度. 要知道現在某連銷快餐店的西多, 炸得老之餘, 又是預先炸好的, 吃上去就像是吃油塊沒分別, 最要命的是沒有餡在裡面, 如不是價錢便宜, 下午荼二十一元還有碗米粉及飲品, 誰會買垃圾吃?
說到香港特色的小食, 又怎會少了煎釀三寶. 而最好吃一家就是小學時西菁街公園仔附近那一家. 尤其是炸雲吞皮, 真的用包雲吞的皮來炸, 而且每一塊都是攤開來炸, 吃上去不肥膩又鬆脆, 加上老闆配合時間很好, 準確計算最多人流的時候, 所以所有東西還是熱的. 不過, 最關鍵是不論魚蛋, 青椒, 豆腐及茄子, 所有大小都是剛剛好放到入口, 不追求大件就超值, 只求數量入到口, 因此差不多每晚都光顧. 但隨著店子易手, 這兩夫婦也消失. 到中學時見過他們再出來擺賣過一段時間, 水準沒變, 但間歇性擺賣, 令人捕風捉影, 現在有錢也吃不到這種有水準的煎釀三寶了.
也許加入了回憶來調味, 總覺得童年的小食好得多, 也不是說現在沒有好東西. 好似那間砵仔王, 雖招牌菜不行, 但看中他們的鬆糕.. 那軟熟好嚼口加上淡淡的甜, 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聞以食為先, 現今小本經營的小食店越來越少, 多得那些連銷快餐店及大財團的銀彈之下, 令人無以為繼, 加上政府的推波助瀾, 想吃好東西, 可能真的要跳出香港才行. 時常從電視看到台灣等東南亞國家的小食店遍地開花, 為什麼打著美食天堂的香港就沒有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