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23, 2006

理性中的愛情

一日和某位朋友在電話間談到她想開一個聯名戶口, 為她和男朋友結婚作準備. 雖只閒談一會, 但我的心卻替她們興奮了很久. 畢竟我對愛情也不是很懂, 因為自己連一次真正戀愛經驗也沒有. 而愛情這東西, 卻讓千百多年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詩人作家都以此為題, 創作出膾炙人口永垂不朽的作品. 究竟愛情是什麼呢? 我們試試以理性的科學去解釋這個感情的問題吧.
因愛成狂, 說得一點也不錯. 從腦部掃瞄器中顯示出, 身在愛河中的人, 腦部化學組織和患了强迫性失控症大同少異. 可見愛情和精神病只是一線之差. 愛情燃起我們大腦中某一些區域, 引發一系列的狂喜, 躁動. 令到愛河中的倩侶, 能不眠不休, 為對方不惜付出一切的行為. 這都因為我們愛的情感發電機不斷開動所致
當你坐在椅子上, 看到兩副相. 一副是你的戀人, 一副是宿生人. 在磁力共振儀底下, 會有著不同的反應. 因為當你看見你的戀人時, 腦海中浮現昔日令人開心, 令人興奮的時光. 這些回憶啟動了腦部中的尾狀核, 產生出一種神經傳遞物質, 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會令人產生出旺盛的精力, 興奮及專注力. 在腦中充斥著多巴胺的情況下, 戀人們能做出甘願犯險, 不顧後果的事來.
在什麼的條件下, 令到我們愛上某人呢? 有精神學家假定, 指出愛情已早在我們嬰兒時便根植在我們的腦內. 我們其實想在愛情中找尋被哺乳時的感覺. 這可謂最溫暖, 最原始的感覺. 到我們長大後, 下意識地想找回這個感覺, 因此我們愛上某人的原因, 或許只是懷緬過去的溫馨, 所以當你偶遇某個人時, 下意識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好像識了對方很久似的感覺, 也許就是這個了.
除了視覺幫助我們找尋愛情外, 嗅覺也扮演了一個角色. 曾有學者做了一個實驗: 找尋一班女性來, 嗅一嗅一些男子的T恤. 這些T恤懷著不同的基因型及體味. 結果發現女士們以T恤的體味去選擇的男子基因型, 都是女士們身體裡欠缺的. 也許男女間所追求的便是自己的缺失. 不同的基因, 不單代表著不同的免疫力, 而且不同的基因, 有不同的性格及喜好, 互補的組合, 比起其他的組合的男女更持久. 不過, 單靠這熱戀的感覺, 不能把男女之間的情帶至終老.
朝思暮想, 一日三秋, 為伊憔悴等等, 都是男女處熱戀之下所有的行為. 由激情愆生出任性, 甚至瘋狂的感覺, 猶如一種只會傳到對方的疾病. 但激情通常都不會長久, 雖然我們需要激情去繁殖. 這個熱戀的狀態發生短暫, 而且很快便會消逝. 因此, 我們的感情便需要有一道橋去承接, 這樣才能長久. 而這個階段就是依戀階段.
當我們浸淫在熱戀中的時侯, 腦中多巴胺含量不斷增加, 令我們持續愛情喜悅中的亢奮狀態, 但時間越久, 我們渴求的多巴胺份量便越多, 當多巴胺增加量不能滿足我們時, 這個激情階段便會漸漸消退. 進而去到一個由催產素引發的另一個階段, 依戀階段. 催產素是一種使人產生出結合感覺的荷爾蒙. 而要雙方維持一定份量的催產素, 這一段男女關係才能長久.
有什麼祕訣, 才可令催產素增加? 這個問題只有情侶們才能知道. 只要有某些東西, 能令雙方產同一樣的共鳴. 這個共鳴能將彼此間的愛意重燃. 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實驗. 找來一群男女, 並讓他們共處一室, 先要兩方都自我介紹, 後便要兩方完成某些任務, 最後男女們互相凝視對方兩分鐘. 結果發現那些互識的男女都表示被對方吸引. 換句話說, 如一對男女能有適當的時間面對面的溝通, 便有機會引發出愛意, 進而產生出激情, 最後刺激催產素產生.
從大自然角度去看人類, 愛情只是用以繁殖下一代的手段. 求偶階段時, 男女都會表現出最佳的一面. 成為情侶時, 由熱戀階段開始, 透過不同感官男女不斷釋出多巴胺維持激情, 當一段感情由激情到由催產素代替時, 亦即是婚姻生活的開始. 而催產素令到我們有生育及養育的念頭, 直至終老. 所有階段如同自然界中, 雄性以強壯或美麗去青睞雌性, 並與之進行交配繁殖一樣. 只不過人類需要的時間較長, 而且人類需要的東西和動物不同罷了.
有一個關於兩岸三地男女對理想對象的調查顯示, 三地的女性都認為有安穩的生活就可以, 不大計較其對象學識高或淺. 這暗示著能安穩和另一半生活, 縱使收入不高, 學識不廣, 都一樣開心.
愛情的開始其實很容易, 不過要保持著關係就一點都不可馬虎. 在此奉勸所有情侶們或即將成為情侶的男女, 要三思而行, 不要只依賴激情去維繫愛情, 這不只是沒有結果, 更會徒增痛苦. 願所有人都得到一段真摰, 甜蜜的愛情.

星期五, 5月 12, 2006

長壽(其之三)

以家庭為重, 積極過每一天, 都是三地人長壽祕方. 薩丁尼亞人的男女都擔當著不同的角色. 為了營生, 配偶間分擔不同的工作, 男主勞動, 女主家裡的大小事務及財政. 每到午餐及晚飯時, 便是一天的休息時間. 他們一家人會坐在一起面對面的進餐, 閒話家常. 他們過著傳統的農村生活.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生活過得很充實.
在沖繩, 每位老人家都有强烈的生甲斐----讓人值得活的事情. 他們擁有强烈的使命感. 而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有參加獨有的沖繩互助會, 終生享有政府的協助. 或許是這兩個原因, 紓解了當地人患高血壓的疾病. 而朋友一倫, 更是沖繩的人瑞們一直活下去的原因. 每天早上祭祖完畢後, 都會和鄰居喝茶. 這些朋友互相陪伴扶持大半生, 感情深厚得已能不用說便互相了解的程度了.
基督復臨派的信徒, 除了有上帝的精神慰藉之外, 還有貢獻社會之心. 信徒們會探望老人院, 會幫助收拾瓶子送給一些貧窮的家庭. 從教會中, 認識了不少朋友, 彼此友善的談笑. 三地的老人不同的目的感支撐著他們健康地活下去. 除了目的感, 三地的人瑞都沒有一個習慣----吸煙.
Andrew Weil 說吸煙不但增加某些癌症罹患率, 更提高心臟病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 吸入的氣化尼古丁, 其實和吸毒無異. 光是想像也明白, 從吸一口煙開始, 到咽喉, 食道到肺. 從肺帶著含有尼古丁的氧氣到心臟再傳至全身, 所經過的地方, 都會受到其影響. 他奉勸年輕人不要愚昧嘗試. 不過在香港, 有吸煙的習慣的人越來越多, 尤其是年輕人, 數量不少. 據統計, 香港有三分一的中年男性都是死於和吸煙有關的癌症. 而近年也發覺, 女性吸煙的人口, 不斷增加, 就這個趨勢來看, 未來女性死於和吸煙有關的疾病也將會增加.
年輕人喜歡吸煙, 有些是受到所謂的明星影響. 有的是認為吸煙有長大了的感覺. 有的受到環境影響. 姑勿論原因是什麼, 都不出於一個共同理由: 他們需要自重感.. 自重感不但年輕人需要, 不論年齡的人士都渴望擁有.
自重感是自我尊重的意思. 人們都想有一種他們想要的優越感. 年輕人想得到別人的讚美或是注意, 進而令到他們內心與某些同年的年輕人區分開來, 而這個區分能令他們覺得升提了自我. 自己的偶像抽煙而有樣學樣, 來得到自我和別人區分開來, 表現自己接近自己的偶像, 用以得到自重感. 有些年輕人錯誤認為吸煙是大人才做的事, 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 沒有自信, 因而嚮往成為大人, 認為自己成人之後便有能力做某些事, 所以使吸煙了. 有一些年輕人沒頭沒腦的, 眼看身邊的朋友, 家人有抽煙的習慣, 如自己不一塊兒抽的話, 就覺得自己像是比下去似的, 又或者覺得自己不能和他們溝通, 因此自己又跟著做, 令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 進而得到自重感.
自重感對一個工作的人來說, 更是強烈. 自重感能令工作更順利. 大伙兒都抽煙的, 而你又不抽, 就好像很難容入大伙兒中, 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或嗜好, 較難打開別人的金口, 同事之間彼此不能了解, 在工作上便不太順利. 如果大家都有同樣的話題或嗜好, 溝通便容易得多了. 而抽煙比起找尋同共話題更容易, 更快的容入其中, 因此有樣學樣了. 有些人認為自己有一些缺陷, 因此變得沒自信, 自卑, 從自卑心作祟下, 自己想做一些事來轉移別人的視線以掩飾自己的短處也好, 或是用以變成一個普通人都好, 錯誤地認為做一些一般人不喜歡的事或壞習慣別人就會覺得你有性格, 進而提升自重感.
也許我舉出的例子太少, 太草率, 但這一批人為數不少. 為了獲得一丁點的自重感而去做一些既浪費金錢又危害健康的事, 值得嗎? 做人一定要隨波逐流嗎? Andrew Weil說過抗拒承認自己年老, 是逃避的行為, 對於精神健康是最大的障礙. 換過角度說, 即是要承認自己的不足, 進而以對自己身心健康的方法去獲得自重感. 那麼這個自重感才是最實在最大的. 現今社會的人, 只重表面, 只重短期的利益而忘記自我. 逃避不是辦法, 只有面對才是勇氣的表現.
接受自己的缺點, 做人才更豁達. 三地的居民給了我們這麼寶貴的心得, 我們應以此為鏡, 為自己開啟健康大道.

星期日, 5月 07, 2006

長壽 (其之二)

遠於一萬一千年前, 某個從意大利內陸遷來的狩獵民族, 成為了薩丁尼亞島第一批居民開始, 經歷青銅時代, 腓尼基和羅馬時代至今, 薩丁尼亞島上的居民都是獨具一格的生活著. 上午擠牛奶, 砍一天所需的柴, 宰了牛, 午飯後趕羊放牧, 日日如是, 從不間斷. 婦女們則做午餐, 晚餐, 釀酒等的家務.
看看他們桌上的食物: 荀瓜, 茄子, 蕃茄, 蠶豆. 還有羊奶造的孔酪, 喝的除了水之外還有紅酒. 這些食物不但提供了必須的纖維素, 而且更是有機作物. Andrew Weil指出天然的蔬果含有較多抗衰老的元素, 而進食的蔬菜應有不同的顏色. 至於乳酪, 牠們含有停止壞細菌放出有害毒素的功能, 和魚肉一樣富有蛋白質及omega-3. 紅酒能提高高密度膽固醇量, 有預防心臟及血管疾病的功效. 當地的紅酒是自己釀製, 其葡萄的酚含量比普通的紅酒多三倍, 換句話說, 他們患心臟病的風險低我們三倍. 酚另一個功能便是能刺激人體裝造抗衰老的sirtuin. 這些飲食習慣, 令當地的居民即使七八十歲, 仍壯健如牛.
二次大戰期間, 美國曾轟炸沖繩. 島上的居民在戰時生活困苦, 吃不飽又穿不暖. 他們赤腳為生, 種一些蔬果來糊口. 吃得淡成為沖繩島上居民的習慣, 到了現在, 也是如此. 一碗味噌湯, 豆腐, 一小塊魚片或豬肉, 加上一大盤的野菜, 所含的熱量比一個漢堡包還少. 蘿蔔, 蕃茄, 蒜, 蔥, 薑等含有預防癌症的功效外, 還有豐富的葉酸, 可以清除人體多餘的胱胺酸, 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此外, 番茄含大量的檸檬黃素, 有助減低低密度贍固醇及三酸甘油脂. 他們又遵守儒家的腹八分----即是吃八分飽. 限制飲食, 能令身體釋出更多的抗老化sirtuin. 而他們在午後喜歡小睡. Andrew Weil認為小睡十至二十分鐘對老年人有幫助.
從十九世紀的保健改革運動後, 基督復臨派的信徒便一直以素食主義為原則. 豆類, 穀類及水果成為了他們的主食. 他們每天喝五杯水, 每週吃四份堅果. 不吃肉, 尤其是紅肉, 有助降低患癌症及心臟病的風險, 而堅果都有同樣的功效. 這三個地方的飲食習慣都有一些共通點: 吃蔬果類及穀類食品. 而三地的食物清單裡面都有番茄這食物. 由此可見, 要健康, 蕃茄一定不可少.
他們的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 在精神上, 他們都是很健康的呢. 三地的老人家每一個人都是很好卑氣的. 當然光是好卑氣不足以達至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