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澳洲讀書的人, 如果從沒聽過詩篇《帶著馬蒂爾達去流浪》 (Waltzing Matilda), 或 《來自雪河的人》(The Man From Snowy River), 那你就是白去了. 《帶著馬蒂爾達去流浪》 編成了不同語言的歌曲, 通行了世界各地. 1977年的公民投票中, 它差點兒便成了澳洲的國歌. 澳洲人無一不會唸這首詩, 無一不會唱. 它展現澳洲人無拘無束, 勇於冒險的精神. 那位作者, 寫下了不少詩篇, 將澳洲獨特可愛的一面展示出來, 傳誦千秋. 班鳩.帕特森 (Banjo Paterson), 那位作者的名字, 一個澳洲人不會陌生的名字.
一封債主請律師樓寫給克蘭西的一封追債信被打回頭, 原因是他趕著牲畜, 從他的家新南威爾士到昆士蘭放牧. 在遼闊的澳洲內地尋找一個人, 真是大海撈針. 債主知道這個消息, 當然不高興啦. 而這位幫債主寫信的年輕律師, 安德魯.巴頓.帕特森 (Andrew Barton Paterson) 卻暗暗笑了, 想像著那位手執馬鞭, 身騎駿驥, 風馳在昆士蘭陽光下, 夜宿在星星之中, 擁有那種不羈的神采, 自由豪邁的騎士, 克蘭西. 相比自己的生活, 令他點點的羨慕. 奇想之下, 寫下了詩篇《洶湧之河的克蘭西》(Clancy of the Overflow). 這詩篇在1889年聖誕節時, 在雜誌上刊登, 令這位主業是律師, 副業是以筆名班鳩寫詩的詩人, 踏上了1890年的文壇舞台, 足足十年之久.
1930年, 班鳩.帕特森獲英國頒發司令勳章以表揚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但他似乎有點兒困惑, 他始終沒有料到他自稱的殘詩破韻, 竟可以影響了整個澳洲, 全國的人民心靈, 至今也流傳著. 在1941年, 班鳩去逝了. 在他筆下, 把澳洲人特有的精神寫得淋漓盡致, 他是澳洲的代表.
那我們的代表呢? 誰是我們中國代表呢?
我忽然答不出來, 因為太多了. 不同朝代, 有不同的人物, 他們都是獨當一面, 舉足輕重. 可是, 要找一個可以代表我們全中國人民的人物出來, 便找不著. 我認為我們雖有許多才藝卓越的人物, 可是沒有一個人可以代表我們中國. 不是他們沒有能力, 而是因為個個也有能力, 反而難以取捨. 一山二虎已經是不可能, 更何況是一山幾百, 幾千隻老虎呢.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團結, 某程度上就是沒有一個能連繫所有中國人的心的人物. 比起澳洲人, 我們難以凝聚團結, 我們沒有代表.
每個國家, 那怕只立國一天的國家, 都會有他們的文化及獨特性.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 更是不用多說. 可是文化的反面就是枷鎖, 他鎖著人們的自由, 人們的思想, 人們更文明的發展. 希望有一天, 中國能有人可以串聯所有中國人的心, 像班鳩代表著澳洲人一樣, 成為我們中國人的代表吧.
1 則留言:
同意。很难过。只恨自己无能为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