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4, 2013

能源: 污染公約與利益角力



針對石油及煤造成的溫室氣體污染, 聯合國在1992年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簡稱UNFCCCFCCC), 並在該年5月通過. 6月邀請各國政府首腦, 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並舉行公開簽署, 當時已有154國簽署該公約. 並依名字, UNFCCC, 成立秘書處, 並在德國的波恩設立辦事處.
另外, 聯合國成立為一個附屬機構以輔助UNFCCC秘書處, 名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有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或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 成立於1988, 由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及聯合國環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共同成立. 負責執行及發表和公約有關的報告, 還有為成員互相審查, 來撰寫科學評核報告.
該公約最終目的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某一個水平內, 以防止氣候系統受到人為干擾, 使生態系統慢慢適應氣候變化, 保障糧食生產及供應, 最終達至經濟可持續發展這目標. 1995年起, 簽署的締約方需要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 (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COP), 以評估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 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組織議和, 討論, 以達至共識.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1996年的估計, 若世界要把二氧化碳濃度減至工業革命前的兩倍, 550ppm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之一), 就要把現在全球排放量減至一半. 199712月於京都舉行的締約方會議制定了議定書, 規範締約國家, 主要是歐盟及其餘38個國家, 必須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將締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1990年的水平再減5.2%, 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公約確立, 對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有好處, 可是該公約並沒有法律約束力, 締約方並沒有具體的承擔限排的義務, 各國根本沒有認真執行. 這速成199712月於日本京都的會議, 在公約中加入附件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共識. 這就是京都議定書. 當時有170多個同意這協議, 可是當去到簽署階段時, 三大勢力, 即美國, 歐盟及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 有著巨大的分歧, 讓承繼將在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的新的協議書遲遲未能成事.
2008,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曾在公開場合呼籲各國盡快達成共識, 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可是溫室氣體排放國排第一的國家, 美國, 卻沒有簽署該議定書. 由於其國家蘊藏最多就是煤, 加上核電對人類傷害甚大, 到現在在美國本土使用核電也不能大行其道 (日後到核電篇章再詳細討論). 時至今日, 美國還是依賴煤來發電, 因此溫室氣體排放還是居高不下. 若要減排比1990年再少一些, 對於其經濟利益有傷害, 加上在公約中的條約, 又實實在在偏向發展中國家, 所以美國以發展中國家也應承擔責任為由, 拒絕簽定公約.
而另一方已發展國家的同共體, 歐盟, 其立場鮮明, 是主要公約的支持者. 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並且鼓勵其也國家加入簽署公約. 作為佔世界21%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共同體, 建立了一套排放交易系統, 包括了能源, 鋼鐵, 水泥, 玻璃, 制磚和造紙, 六種行業的碳排放價格交易, 以達至各國都能達到公約的目標. 而隨著東歐各國陸續加入歐盟, 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基數不斷增加, 對達到公約目標十分有利.
第三方陣營, 就是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 包括非洲及東南亞等國家. 普遍發展中國家都認為, 已發展國家都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相比發展中國家的人民, 已發展國家的人民在人均排放溫室氣體和社會發展水平, 都是高的. 因此, 已發展國家理應承擔多些的責任. 再者, 對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及技術能力而言, 縱使有心履行公約內容, 也難以實現公約中的目標, 所以發展中國家希望已發展國家能提供資金及技術協助. 這正正是已發展國家不願意承擔別國減排責任的地方. 經過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 各已發展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 對於人力物力的協助, 更是冷淡.
本在公約中, 基於區分責任原則, 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有豁免權. 可是, 中國及印度等的新興發展中國家, 其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上, 也是數一數二, 卻因為是發展中國家而不受限制, 這是美國拒絕簽署的原因. 這些國家不被納入京都議定書內, 亦難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三方就是在這背景下, 為自身利益, 互相博奕. 對於將來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公約締造, 可謂風雨飄搖.

星期三, 3月 20, 2013

台長讀書會分享



23日, 台長梁錦祥舉辦了一個讀書分享會, 題目為: 如何博覽群書. 作為台長網台的聽眾之一, 知道他見多識廣不在話下, 想不到的是, 除了練功夫, 做節目, 出席不同活動之餘, 還有時間閱讀, 這才耐人尋味. 因此, 一個小小的分享會, 也能號召到不少聽眾, 是日活動坐無虛席, 可見不只我一個人對台長這方面的好奇, 大家也想了解台長的閱讀心得, 從中得到啟示.
可是分享會一開始, 台長就破了題, 說人不可能博覽群書. 他指出博覽群書, 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就算有人能博覽群書, 也生活潦倒, 不見得富有. 這主題, 只是商業性質, 用以吸引我們到來. 他透露我們要做的, 是以我們已有的知識, 構建一個知識網絡. 換句話說, 就是不同的知識之間, 不論是天文, 地理, 歷史, 文學, 甚至是神秘學, 都是有關聯的. 他以其節目為例, 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為切入點, 道出牛頓力學的由來, 把算式背後故事娓娓道來, 令趣味性提升.
回想升中五時, 學校要我們選擇文科, 商科或理科, 就是硬生生將各種知識的關係剪斷. 這是香港教育一直以來的制度問題, 總是被人認為不能學以致用, 對工作毫無幫助. 文科者沒有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科者從不知道那些算式的來歷, 商科者更是枯燥不斷重複又重複的刻板動作. 在看似有選擇的自由假象下, 把學生平衡發展這一途給抹煞了.
接著台長指出, 我們閱讀所面對的三個困難: 沒時間, 看完忘記了, 內容過於艱深看不懂. 台長以自己為例, 他每日要有十小時睡覺才行. 就算睡不到十小時就醒了, 也要懶床懶到足才行. 剩餘十四個小時, 還能做到這樣多事, 所以台長認為我們都可以做到. 再者, 知識是靠累積而來的, 即使我們只有半句鐘, 甚至十分鐘, 也有可做的事. 換句話說, 就是要我們不要浪費時間, 不要蹉跎歲用.
聽到這裡, 自己也很慚愧. 因為自己在時間分配上, 十分不濟. 手頭上有很多事想做, 老是覺得廿四小時也不夠, 卻終日坐在電腦案前蹉跎, 書桌上還有許多書未看, 要寫的東西還未完成, 日復日的, 一事無成. 可是台長卻可以主持多個電台節目, 還有時間看書, 更可以學功夫, 總是在羨慕別人是沒用的, 一定要將自己的精神集中完成手上工作才行.
在這裡, 亦見到科技對人的另一個副作用, 便是使人集中力時間不斷縮短. 在街上隨處可見人們埋首手機上, 不論遊戲, 電視劇, 聊天等等, 人們只將精力放在娛樂上, 得到丁點兒的麻醉, 但在與人面對面相處的溝通能力卻爛得可以, 有時也在想, 究竟科技是不是真的使人進步呢?
至於看完忘記了這方面, 台長指出有短暫記憶及長期記憶兩種, 而短暫記憶在考試時總是很吃香, 可是考試過後, 就忘記得一乾二淨. 只有長期記憶對知識的累積有用. 再者, 不是長時間埋首書叢中就能得到知識, 在飲食上, 台長表示食多些蛋白質的食物能增加記憶. 還有要有適量運動才行, 因為運動過後, 腦部釋出某些物質, 對我們記憶也有幫助.
的而且確, 蛋白質裡面有酪氨酸(Tyrosine), 能刺激大腦保持精神集中, 對思維, 長期記憶以及回憶也有幫助. 所以在閱讀時或考試溫習時, 需要保持頭腦敏銳清醒, 進食時就要選擇高蛋白質的食物. 而運動能激化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帶動體內荷爾蒙分泌, 促進細胞分裂, 對大腦中樞神經元發展很有幫助. 因此, 不要長時間坐在案頭上看書或溫習, 抽一點點時間運動, 對記憶也很有幫助. 更何況長時期坐在看書, 不見得就能記住, 投入時間到某個數目, 想做的結果效率會不斷遞減, 這就是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不論我們有沒有讀過經濟, 也應該明白.
最後就對書本的理解問題. 台長表示這問題關乎個人對中文及英文的水平有多高, 並認為我們生於香港, 有先天的優勢, 只因我們比較新加坡, 台灣及大陸, 在中英文水平上較好, 而且這個華洋雜處之地, 較容易找到不同國家的書藉. 對於我們閱讀理解的障礙, 台長建議我們要有一本能解釋清楚詳細的中文及英文字典各一本, 最理想是最傳統的, 要用索引查找的字典.
去到問答時段時, 有在場人士問台長, 怎樣揀選適合自己的書籍? 這也是視乎個人能力的問題, 台長認為某本書是不是適合自己, 只要嘗試翻閱開首的章節十多頁便能判斷出來. 另外, 台長認為只要我們懂得利用書本後面的Index部份, 讀書就能事半功倍. 至於哪間圖書館藏書夠豐富及多元化, 台長說當然是大學圖書館, 並指明是港大的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藏書都豐富, 可是不夠多元化.
整個分享會讓我們獲益良多, 亦切合我們所需. 還記得台長那個知識累積的比喻: 以水喉向著筲箕灌水, 十年後, 也是什麼也留不到. 如是一個水缸, 縱使每日只是一滴水點, 十年後, 也能盛到一定量的水. 台長以此比喻, 勉勵我們持之以恆去做, 將來也能像他一樣, 博古通今. 永遠相信智識就是力量, 亦是文明的象徵, 讓我們把壞習慣改掉, 好好的充實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