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7, 2011

小品------捐血

血液是我們身體裡的輸送帶. 為身體各個重要器官運送養分, 排去廢物. 為我們抵抗疾病, 凝固傷口; 為我們身體不斷循環, 促進身陳代謝. 因此說, 血液比其他器官更重要也不為過. 那我們為什麼要捐血呢? 其實捐血對自身, 對家人, 甚至對其他人都有好處.
血液是由紅血球, 白血球, 血小板及血漿所組成. 各種細胞, 各司其職. 紅血球負責攜帶氧氣到身體各個組織, 並將二氧化碳帶回肺部; 白血球則殺死入侵人體的細菌; 血小板在人體受傷出血時, 堵塞傷口附近的血管, 讓其停止流血; 最後, 血漿除了輸送紅血球, 白血球, 血小板以及各種營養物到身體的每一部分外, 還會在流血的傷口凝成血塊, 防止流血. 成人血液量約為5000毫升, 佔人體大約7%, 而孕婦血量會多23%至25%. 經由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製造出來的血液大概生存120日, 而血小板只有10天, 會透過新陳代謝補充.
血型分為四大類, 是由紅血球細胞表面的抗原種類決定的. 分別是A, B, AB及 O型. 而O型又再分為正, 負血型. 以全球來說, O型血者為數最多, 但在地域分佈來說, 分配則有不同. 眾所周知, O型血是”百搭”相配輸血血型, 而AB型血則相反, 是”百搭”受用血血型. 不要看輕輸血的配對, 若受血者血型與所輸血液的血型不相配, 會產生急性溶血效應, 令到血液不能輸送養份和氧氣, 會導致生命危險.
說到這裡好像問非所答. 究竟捐血有什麼好處呢? 紅十字會有捐血者的記錄, 能提供捐血者的血包給自己及家人在有需要時用, 輸入自己或家人捐出的血包, 副作用及敏感會比其他捐血者的血包更低. 這是第一個好處.
其次, 捐血後, 紅十字會對捐血者的血液進行進一步的化驗, 由自動化檢驗系統測試普遍可經血液傳染的病毒, 包括愛滋病,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T淋巴細胞病毒, 梅毒及巨細胞和血小板細菌監察. 換句話說, 捐血間接為你作身體檢查.
再者, 捐血捉進新陳代謝, 定期捐血能大幅降低懼患致命疾病的風險. 有研究顯示, 捐血者, 鐵元素比平常人少. 而這個元素在人體合成氧化酶過程中起催化劑作用, 被氧化的氧化酶會附著在血管壁上, 阻塞了血液流動, 引發不同的心血管病. 而捐血正好把鐵元素的存量降低, 降低了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達三成以上, 患冠心病的比例更比沒有捐過血的人少八成以上.
此外, 捐血能減少癌症的發病率. 現代人飲食不定時, 又時常吃肉和肥膩的食物, 令體內鐵質含量過高. 鐵質含量超過正常值10%, 罹患癌症的幾率便會提高. 尤其是男性, 不同於女性有月經, 所以鐵質難以排出. 要排出多餘鐵質, 唯一的方法是通過捐血排除過多的鐵質, 讓我們的鐵質含量保持穩定, 對我們健康有好處.
人體內貯存著大量的血漿和血小板, 捐一次血後, 身體機能可迅速補充所捐出的血液, 好似血小板用約3至7天, 而血漿則只需24小時便能完全補充. 所以捐血不但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更令身體更健康之餘, 還可以幫助別人, 何樂而不為呢? 在此衷心呼籲, 為自己, 為別人, 也請大家去捐血吧! 我也將要捐我第二十一次血了, 約定你啦!

星期日, 3月 20, 2011

迷失之劍

總覺得這個三月十分漫長, 也許是應酬多了. 到朋友的家作客, 吃過幾次晚飯, 又出席小學同學們的聚會, 也真多姿多采. 考完試已有個多月, 成績也差不多該放了, 可是遲遲未見, 讓人心急如焚. 不用求學了, 時間變得充裕, 可以重拾之前無時間做的事.
另一個原因, 也許是世界發生了許多大事. 天災人禍, 集中在年頭爆發, 加上各地傳媒隔岸觀火的加倍放大, 人云亦云之下, 全球人都緊張兮兮, 風聲鶴唳. 聽到似是而非的消息, 想也不想就去做了. 因而有種種滑稽的行為. 於我, 對於世界大事固然關心, 不過, 要我不想就做, 我真的做不到. 本身是思考緩慢的人, 對於突發事件, 只想到次佳選擇去應對, 而事後回憶卻找到很多方法, 但事後孔明沒有用, 因為要用你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縱使時間充裕了, 可以在這裡寫多些文章, 但發覺題材太多, 一時也排不了次序. 現就請捧場的讀者們指點指點. 手頭上有四個大題材, 分別是: 進化論, 金融風暴, 資源及物流.

進化論: 這是一個難寫的主題, 因為每天都有新發現. 從研究動物進化論中, 更分出許多旁支, 好似仿生學就是一個新的學門, 影響我們末來生活相當深遠. 如要寫這個主題, 要有待續的準備, 還要有被推翻的準備. 以現在手上的資料, 可寫到八篇.

金融風暴: 經過差不多三年, 好多人對此還是一知半解, 而且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從開始, 經過, 結果, 檢討及預測, 都有令人反思的地方, 這個可寫上五篇.

資源: 也指能源, 知道因日本地震引發核危機後, 許多人對核電的恐懼如洪水猛獸. 其實核電也有其好處, 而且我們不能只依靠石油和煤這些日漸枯竭, 又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能源, 滿足人類不斷增加的人口需求, 所以科學家們正從不同的地方研究替代能源, 務求找出一種既環保, 又取之不竭的能源. 所需篇幅大概要六篇吧.

物流: 以前聽過電台一個物流學生被問到物流是什麼, 他竟然答不到. 回想起這事, 令人啼笑皆非. 連自己修讀的科目都不明所以, 事問又怎會有好成績呢? 自己也是主修這科, 所以是時候要展述一下, 給別人了解, 也證明自己讀書的日子沒有白過, 就當是畢業論文吧! 要展述一個完整的物流系統, 七篇應該可以.

老實說, 曾想過把這個blog乾脆關了, 只因讀者一直偏低. 不過後來認為即使只有一個讀者, 也代表你還有知音人, 不應令他/她失望, 所以便繼續下去. 可是最近有些打擊, 打擊是我這把劍刺不走別人的黑暗面, 文章發揮不了作用, 不禁覺得我這枝筆變鈍了. 也許別人根本沒看過把, 但這個打擊太沉重了! 很慚愧! 慚愧在, 知識的不足; 慚愧在, 說服力不夠; 慚愧在, 筆者的心打動不了別人. 總覺得有些迷失了, 怎麼辦呢?

星期一, 3月 14, 2011

哀哉仙台(13/3)

3月11日, 日本時間2時46分, 位於宮城縣仙台巿以東 130公里海域之下 10公里深的海底發生黎克特制9級大地震. 這個淺層地震, 令到整個日本東岸夷為平地. 而地震衍生出的次生災害, 更是觸目驚心. 那天下午, 坐在某間餐室, 看到電視播放著滔天海嘯, 席捲碼頭, 把隻船隻, 近岸汽車推進內陸, 更把內陸的農田摧毀, 這個畫面, 無不震撼.
日本島的形成, 是由歐亞板塊, 菲律賓板塊及北美洲板塊三塊板塊互相傾軋產生. 加上日本還處在太平洋造山帶之上. 因此, 日本處身四塊板塊的交界, 是最活躍的造山帶, 火山帶及地震之一. 其釋出的地震能量, 佔全球的十分之一. 和災害同存, 而且資源極少, 能有現在的成績, 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三, 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及第六大進口國, 實屬奇蹟.
住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地方, 人們惶惶不可終日, 緊張不安可以理解. 要知道以現在人類的科技, 對於天災的預測猶如瞎子摸象. 只能盡其在我, 不斷的演習, 再演習. 能在這個土地上落地生根, 發展出今時今日的地位, 是人的堅毅意志, 不辭勞苦的努力. 地震發生後, 當地人一夜之間失去所有, 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四處搶掠生活必需品, 反而在千瘡百孔的商店前守秩序地排隊等候購買日用品. 他們大可用一枝鐵枝, 或木棍破了那道櫥窗, 就可大喇喇地拿走所需, 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這就是日本人的優點.
災難當前, 人人受害. 大家也明白自己身處災難, 更明白別人同樣承受著不能承受之痛, 因此更加自律, 更守望相助, 就是這種同理心, 讓日本變得強大. 沒錯! 當年日本曾侵略過我們, 但當你身在一個不知何時爆炸的炸彈之下, 你能長期保持理性嗎? 同樣, 當你身邊可用資源極少, 眼見別人擁有的多過你, 你甘心嗎? 就是我們的偏見歧視, 只記住別人的過而不去深入了解事實的全部. 錯過學習別人長處的機會, 扼殺了自己的進步, 值得嗎?
天災降臨, 無人想成為受害者, 幸災樂禍的人十分幼稚可悲. 天災在各地都會有, 不論你的膚色, 種族, 文明還是落後, 經濟發達還是欠佳, 不同地方居住的人都要面對. 所以天災是所有人類種族的事, 無人能獨善其身. 現在, 別國人發生災難, 縱使我們就手旁觀, 也不應落井下石. 己所不慾, 物施於人. 難道你不會遇到不幸麼?
觀乎這次災害, 對日本來說, 可謂雪上加霜. 自2008年金融風暴後, 日本政府為了盡快逃出衰退, 己施展所有渾身解數. 最近新一輪的量化寬鬆政策還未見其效, 就發生了這災禍, 對現在為金融風暴善後而疲於奔命的政府更舉步為艱. 今次不能和上次神戶地震一樣, 能誇下海口, 以十年時間恢復了. 災後日本何去何從, 要拭目以待. 也對災難受害者致衷心的慰問.

星期一, 3月 07, 2011

小品----慈善

慈善, 一種不望回報的奉獻. 令被授者從心靈及物質上得到受益. 每逢星期六, 街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義工, 為非弁利機構籌款. 他們在不同地方賣旗, 路口, 班馬線, 地鐵站口等等. 不過, 細心觀察, 就發現每次籌款機構策略都有些問題, 好似人數方面, 有時整街都是義工, 有時候卻只見到有兩個義工. 義工們分佈的位置, 有時整條街由頭到尾都站著義工, 有時整條街一個也沒有, 令人莫名其妙.
慈善機構與一般企業有什麼不同? 不論那一類產業, 企業透過投資轉化為收入, 收入扣除投資及稅項餘下的就是利潤; 而慈善機構則是以募捐形式獲得收入, 過程中可見捐款者是自願性, 並不會有實際得益. 相反, 一般商業為主的企業, 需求者都是以合理, 或認為得益更多的條件下, 用某種方式進行交易, 這過程供需雙方各有得益. 因此, 人們對慈善機構理解有些誤差, 認為其收入是望天打卦, 所以不需要有效的管理. 其實, 慈善機構更需要審慎的財務管理, 還要有完善的成本控制.
就以賣旗為例, 宣傳費一定不會少, 但因為是慈善機構宣傳, 所以往往會有優惠, 甚至是免費. 接著是機構裡的工作人員, 這些不是義工, 負責統籌活動, 聯絡, 還有把買旗用品送到各義工單位. 那些旗子, 還有放錢的旗袋, 這些可說是銷售的產品. 最後是銀行費用, 即是計算款項及存入其機構戶口. 不過, 一般銀行都不會向慈善機構收取費用, 因此可以撇開它. 在這裡可見, 慈善機構直接成本(Direct Cost)就是買旗用品, 義工成本是零, 但是賣旗用品取決於義工人數, 換句話說, 買旗用品既是直接成本, 亦是可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加上其他間接成本(Indirect Cost)好似, 機構工作人員, 廣告費, 那麼, 要把善款最大化, 關鍵便是在買旗用品和義工人數手上.
賣旗人數, 不是越多就越好. 因為多一個義工, 買旗用品便要多一份, 那成本又會高一點. 而買旗用品只會用半日, 半日過後, 那些旗便變成死貨(Dead Inventory買不出的貨物), 所以為了把死貨減至最低, 我們要把義工分配到街上最理想的位置. 例如十字路口各個行人道, 直街街頭及街尾, 地鐵站多人出入的站口, 大型地標性商場出口, 馬路附近. 人數方面, 至少三人一組最理想, 而在人流多的地方, 三四組人就可以了. 上述所列, 未免過於簡單籠統, 不過要控制成本卻是事實的方向, 聰明的人一定能令活動盡善盡美, 籌得更多善款, 幫到更多的人.
每年在香港籌到的善款, 至少有幾十億元, 但卻有一種以錢代勞的感覺. 香港人做義工的動力個人認為並不積極, 尤其是年青的人. 對富有的人來說, 損款是為了名氣, 是有目的的, 不是純粹為幫助需要的人. 老實說, 自己也未嘗不是呢? 捐款, 只為少交稅. 認為與其給政府浪費, 倒不如自己捐出去慈善機構處, 至少清楚知道, 捐出的錢真的有用. 不得不承認這種動機不良的捐獻扭曲了慈善的原意, 但有那種事是沒有目的而做的呢? 人是貪婪的. 為了私慾而有目的的去做某些事, 就是有了這點才令人有野心, 有動力去做事, 只要不是犯法, 不損人的, 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