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 要你是出生富裕人家, 你便有一半機會有成功的人生. 再加上後天的培育, 增加到七十五巴仙. 最後因為有龐大的財富做基礎, 要獲得成功, 己經去到百分之九十五成功率. 這就是香港. 以銀紙堆砌出一個輝煌的成功. 在資本主義底下, 擁有雄厚財力便不愁沒有出人頭地. 那班執著香港命脈的商賈, 早在港英政府蔭下, 已經牢不可破. 到現在政府裡的牛耳, 仍然混雜著他們的爪牙, 令香港成為百姓更生活艱難, 貧富更懸殊的社會.
在港英政府的庇蔭下, 商人階級勢力日趨雄厚. 港英政府除了以放任政策對經濟發展外, 亦招攬一些商人入政府, 而商人從財富得到滿足後, 自然會貪戀權力. 就是這個不謀而合的際遇, 官商聯治香港, 直到現在也是一樣. 而官商關係變得盤根錯節, 密不可分. 從資本主義社會角度來說, 自由市場就是政府的不干預, 由得自己經濟的無形之手去調節, 可是人們卻忘記自由市場都會有自我調節失靈的時候, 這需要政府幫助解決. 即使是美國, 政府在有需要時, 都會出手理順市場失衡. 另外, 政府為市民的代理人, 理應為全體市民做事, 不是只為某部份人謀利益. 把資源公平的分配給所有人, 這是政府的責任. 從港英政府到現在特區政府, 顯然並沒有公平的對市民負責.
香港失去優勢最致命的原因是沒有競爭. 在衣食住行各方面, 政府未能盡力保障市民, 只滿足那班掌握香港大部份財富的商人的利益, 助他們不斷斂財. 沒錯. 資本家對社會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可是這理論只適用在發展中的城市或國家. 當社會經濟發展至某個成熟階段後, 資本家就變成阻礙社會增長的幫凶. 這時若政府能加以平衡, 並加入某些要素, 社會經濟可以維持健康增長, 而顯然香港政府並沒有在黃金時期加以主導控制, 讓香港可以朝向減少貧窮的方向, 令到現在貧富懸殊更劇烈, 更難解決.
自商人進入政壇之後, 官商關係更為密切, 商人以權謀私, 在各個層面上堵塞, 剝削. 最罪大惡極的暴行便是壟斷, 而政府又不引入競爭, 令到香港在沒有競爭環境之下, 將所有原本的優勢磨耗淨盡.. 九七的金融風暴過後, 那些商家以共渡時艱為由, 大幅減薪, 到了現在經濟好轉後, 薪金卻沒有加回九七前的水平, 而過去經濟低迷時, 那些商賈暗地裡調高自身貨品的價格, 還巧立名目, 大玩數字遊戲去暪騙消費者. 從內部剝削, 加上對外加價, 再從政府政策幫助下, 富者越來越富有, 苦了我們升斗市民.
香港市民, 在那些無良商家, 官商勾結之下, 要出人頭地, 根本沒門. 像奴隸般工作, 過著沒有前途的日子, 庸碌一生, 到老也沒有安樂日子. 無能的政府, 害怕那些商家他朝再轉投他方, 不斷在各方面施行偏袒他們的政策, 粉飾著外表堂皇, 內裡腐朽的太平. 最近的調查顯示, 港人對公司的歸屬感比其他國家都低, 因為那些資本家只當下屬們是工具, 不是資本. 要用到最盡, 不能停止, 還認為這才合乎經濟原則. 就是這個背景, 這些心態下, 人才枯竭, 庸才當道, 進一步把香港推向邊緣化. 這班商家真是’功不可沒’.
來著的香港, 在我們祖國的畏首畏尾, 又沒智慧的管治下, 通賬繼續高企, 工資增長抵消不了通賬的情況下, 夾心階層的生活將會更艱辛. 既沒有政府公平的幫助, 又沒有那些富商那樣擁有豐富財產, 每天為了自己的房產及妻兒營營役役的生活, 對那些商家的諸多剝削, 只能啞忍. 政府又視若無睹, 任由那些商家肆虐, 這個香港, 已經不是有志之士可住的地方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