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17, 2007

貧富 (其之一)

這幾年來, 香港己從金融風暴中走出來. 零六年時, 可謂一時無兩. 在財政預算案中的盈餘, 引申出香港早了兩年滅赤. 下半年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股市突破二萬點, 人人在股市中賺得笑逐顏開. 一片歌舞昇平的氣象. 可是在另一方面聽到保安公司突然清盤, 千多人因而丟了飯碗. 某個調查發現貧富懸殊的比例由十八倍增到二十三倍, 顯示貧富懸殊加劇. 看見這些新聞, 不禁令人懷疑, 香港人真的富裕了嗎? 某日, 我聽到母親偶然說的一句話: 香港只適合窮人和有錢人住. 令我想起某電視台訪問某位途人說的一句: 香港根本沒有好過, 只是政府唱好.

在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清政府戰敗給英國人, 被迫簽定南京條約(又名萬年和約). 條約內容中, 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人為港口. 到一八六零年, 在北京條約中, 把九龍及新界也租借出去. 這就是香港發展的開始. 從商業角度看, 以香港為轉口站, 把貨物運進中國大陸, 比起從印度成立的東印度公司直接運送的成本來得便宜. 其後國共內戰及十年文革, 許多難民由大陸來到香港避難, 有的更落地生根. 這些難民, 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加上難民中有的是商家, 他們帶有不少的資本, 這兩個轉型到工業階段最基本的原素, 令香港順理成章的進入了工業時代.

在當時英國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之下, 香港發展一日千里. 而香港亦由工業時期轉到轉口及金融服務的第三產業時代. 現在服務業己佔香港經濟百分之八十. 在這段產業更替過程中, 產生出一班資本家階級, 他們羽翼於積極不干預的自由貿易政策之下變得鞏固, 成為香港的經濟核心. 從歷史因素, 加上舉足輕重的財力, 令香港成為一個大都會. 但另一面, 卻把香港推至一個貧窮懸殊, 一個收入與高生活指數不成正比的巨大隱患之地.

從經濟學角度看, 香港擁有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 當年港英政府在不同的商業層面上營造了一個方便商家的市場經濟, 吸引不少外資進來投資. 不知當時政府有意還是無意地, 忽略了政府還要擔當著公平市場經濟的角色. 導致在政策中得益而掘起的那班商家更根深柢固, 形成地方勢力. 而小政府攻策, 令到那班政府官員眼野狹隘, 加上功能式結構構成的政府發展過多部門分枝, 政府變得臃腫. 在執行政策時, 因過份分工, 令到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工作權力過少, 管轄範圍存在很多灰色地帶. 就是港英政府時的隱患沒有去掉, 現在右左著香港的已經不是政府, 而是那些商賈.

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 這些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而這些隱患就在金融風暴中一次過浮現出來. 結構性失業, 勞動力老化, 投資減少, 市民收入減少, 企業的紛紛裁員, 整個社會一夕之間變得不景氣, 這顯示出商賈們對香港的影響之巨大, 令人不得不察覺得到. 而另一方面, 暴露了政府的短視, 其社會政策漏洞之大, 無不令人訝異. 香港這地方, 一直被官商鋪金, 把敗壞的內部通通的封死了. 金融風暴, 加上非典爆發, 兩者雖無關係, 但卻不約而同的把官商的醜陋, 不折不扣的展示出來. 而政府卻時常重蹈覆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