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關係, 可謂千絲萬縷. 而道教, 佛教和儒家三者之間的關係, 更耐人尋味. 儒釋道三家, 經過幾千年的互相融和, 他們彼此間互取所需, 變得更為引人入勝. 不過, 也不代表著佛道兩個宗教一點磨擦也沒有.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當時的北魏太武帝時的佛道之爭便是佛道相爭較出名的史事. 後來佛道因互相滋長, 並加以融和, 加上後來儒家, 造就了宋明理學的發展. 說了這麼多我國的宗教事跡, 那和基督教教派之爭有什麼關係呢? 一, 因他們的關係比佛道兩家更密切. 同是出自耶蘇教, 同是一尊崇一個神. 二, 都是受到以神之名而從中得利的人歪曲了. 佛, 道及基督, 三者雖沒有關係, 但有著同樣的目標: 生存.
東西方宗教雖然不同, 但是都同樣為了不讓他們的教派絕塵於世, 那些傳道人往往出盡奇招向世人招手. 多一人信奉他們的宗教, 便多一分的延續. 再試試從經濟角度去看, 他們就是一間間的公司. 公司成立的目的不外乎二: 一, 為生存; 二, 謀利. 傳教就好比一個銷售員遊說消費者去買他們的產品一樣, 最終達至得益. 而在當時的基督教和諾斯底教的一番爭鬥, 便是公司和對手之間的競爭. 為了得到最大的利潤, 便要勝過對手, 因此教徒修訂聖經, 建立制度便是產品革新的歷程. 由此可見, 宗教, 只是一項生意, 一個賣買.
佛教思想裡有大乘及小乘佛法. 大乘是普渡眾生的廣面, 而小乘就是自我修行成佛的窄面. 而道教亦有以捉鬼除魔, 雲遊四海, 替人治病這為蒼生的思想, 亦有如以修身或以煉丹來達至仙道的意思. 反觀基督教, 雖有廣面的教化, 但卻沒有內心的修行. 原本諾斯底教裡的思想, 正是自我的修道, 可以補足現今的基督教的缺失, 可是卻被同道所阻而消失. 從這個鬥爭之中, 看見了令人諷剌的總結: 一向給人自由民主味道的西方思想, 在宗教層面上竟是這樣獨裁! 這又正正道出了, 宗教只是某類人想混水摸魚, 而捏造出來的.
我個人比較偏向敬鬼神而遠之的想法. 如果世上真的有神, 祂們的智慧, 能力, 本領, 都不是我們人類擁有的. 在我們人類這層面上, 根本沒可能猜度到祂們的心思. 亦因為這原因, 我認為當今之世所謂神的意旨, 都是假的. 都是借神得利的人的技倆. 你看現今的西方教會, 沒有一個是不富有的, 這些錢都是從哪得來的? 都是假借神的名義, 四處招搖撞騙, 將人們辛勤工作所得來的酬勞騙去, 還說這是虔誠的表現, 簡直無恥! 而這些行為竟然能騙到成千上百萬千萬的人相信, 這應該讚賞這些人對宗教那份誠心, 還是笑他們是內心脆弱, 要依靠宗教來乞求慰藉的懦夫.
世上真的有神嗎? 如果有神, 為什麼疾病會陳出不窮? 為什麼還有戰爭? 為什麼會有仇恨, 歧視? 而這世界為什麼還有飢餓, 貧窮呢? 記得在聖經的筆下, 曾描述那個既沒有戰爭, 疾病, 飢餓, 貧窮, 仇恨, 歧視, 人人都平等, 彼此都互助互愛, 享受生活. 為什麼這個在基督世界中的伊甸園沒有出現呢? 柏拉圖的理想鄉, 烏托邦思想主義, 三者的想法從某角度上看上是一致, 都是追求平等, 大同. 可是這個令世界上七成, 甚至八成的人都希望的理想國度, 為什麼還沒有出現? 究竟神有沒有聽到祂們的信徒的聲音呢? 這個求要很過份嗎? 還是神根本沒有力量達成? 又或者是根本沒有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