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的特色, 就是以兩個獨立可解釋的字, 合併寫在一起變成進一步的意思. 一個動作, 一個行為, 一個思想, 不論言語, 文字, 聲音, 經過重複不斷的模仿, 書寫, 唸唱, 眼看, 手觸, 透過身體不同的感官刺激, 因經驗而漸漸地變成平常的動作,
行為或思想, 就是習慣: 習以為常下的慣性模式.
不過, 我們要搞清楚, 習慣和嗜好是有分別的. 嗜好是我們在閒暇時所做的活動, 換言之, 當我們在工作或忙碌著其他事情時, 我們並沒有時間做這些活動, 那就是嗜好. 習慣是無時無刻都會發生的, 當我們遇到某些不同媒介傳遞過來的事, 我們下意識或有意識的依對方傳遞過來的媒介以相呼應. 習慣是不受時間, 地方, 人物所影響的, 是純粹的反應.
習慣的形成, 有很多途徑. 從我們出世開始, 已受到父母的影響. 除了父母的教導外, 我們會從父母身上學會他們的動作, 語言及行為模式, 加上先天性就有了父母的遺傳因子, 容易學習父母的習慣, 尤其是教導以外的習慣, 會異常上手. 當我們日漸長大, 開始接觸社會的縮影, 學校. 從小學, 中學, 到大學或工業學院等學府, 與擁有不同背景, 地方, 思想的同學相處磨擦, 也令我們養成一些習慣. 他日踏足社會, 面對更多的人, 更多的事, 更多不同的衝擊, 讓我們養成的習慣又多了一些.
到了我們成家, 有子女, 老年, 成為了人祖父母等, 我們的習慣不斷地累積著, 不斷地改變著. 我們的習慣, 可看出我們的性格及思想特點. 習慣也有下意識的習慣及顯意識的習慣, 也有別人或自己覺得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
也許讀者們對以上的概念有些抽象, 難以理解. 那先舉一個例子, 就是我們的零錢. 小時候我們乘巴士, 小巴, , 甚至地下鐵路, 零錢是不可或缺的. 縱使攜帶很不方便, 但只要我們外出, 便需要零錢. 直到1997年八達通的出現, 才令我們對零錢攜帶這習慣改變.
這些都是商家們的手法, 結合科技, 從信用卡, 到八達通, 讓我們支付更快捷更容易更方便. 而帶備零錢這習慣, 則越帶越少, 甚至乾脆不帶. 所謂良幣驅逐劣幣, 就是這般出現.
另一個例子, 就是有些習慣己變成下意識, 在無意之間自然而然地做了而不察覺. 就如我們學樂器, 學手藝, 甚至學武, 要不斷練習一樣, 就是讓我們所學變成下意識習慣. 由小到大, 學著父母及受朋友影響下, 按著某個模式做事情, 不斷反覆練習, 令某些習慣變成下意識存在著. 好似我小時候, 有著模仿學吸煙的行為, 可是自己對做出這行為的原因並沒有記憶, 後來才從母親口中知道, 父親曾有吸煙習慣, 在有意無意之間, 被我們看到, 學了而不自知. 後來母親要求父親戒煙之後, 我們這個行為便消失了, 從這裡可見, 身邊人和事對我們習慣的構成關係密切, 尤其是長輩, 以身作則去教小朋友十分重要.
經過小學, 中學及大學, 人生體驗不斷累積, 養成自己獨有的習慣, 去到社會這個大熔爐內, 我們的行為不斷受磨鍊又有所改變, 成為不同長處的個體. 其實社會上某些行為, 就是不同人的近似習慣交錯融會而成, 最能體現我們習慣的存在, 莫過於戀愛時, 尤其是當愛去到要終結時, 總是因為習慣對方相處, 不敢改變, 加上心理恐懼影響, 認為自己也難以找到另一個更好的, 所以寧願選擇默默忍耐, 縱使明白自己更繼續痛苦下去也是如此, 放棄了自己有一半機會能覓得真愛的權利, 這現象對女姓尤其嚴重. 就是女姓們難以擺脫社會的大眾習慣交錯下衍生出世人觀念所制, 面對自己年齡漸長的恐懼, 斷送自己也能找到幸福的選擇.
我同意, 有時候我們改變習慣, 建構另一個習慣, 人生告訴我們是時候轉彎了, 不要留在原地差跎歲月了. 再者, 我們選擇改變, 至少有50%機會能得到好的結果, 但維持原狀的話就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我想說的是, 這個世間是無常的, 所有東西都會有完結的時候, 不要把我們身邊已有的是必然存在. 每個習慣的存在其實都只是每一個的個別事件, 不要因為改變一個習慣, 就害怕會影響其他的習慣而不去改變. 要知道, 若這個習慣是對你有益的, 這習慣會永遠存在, 並不會被受環境影響. 此次所想說的說話. 連概念也難以理解, 但的確存在我們心中, 希望讀者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