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07, 2013

能源: 核能問鼎



時至今日, 全世界大約有440座核能發電廠, 佔全球總發電量的16%. 有些國家更已以核能為主要國家供電. 法國就是其中之一, 其國家有78%來自核能發電, 現在正以新電廠取代舊電廠. 在將來25, 亞洲對核電發展, 只會更加蓬勃, 好似中國, 將計劃增大核電產能, 6600萬瓦升到4萬個百萬瓦. 第二個人口大國, 印度, 更對核電情有觸鍾, 現在已有15個核電廠運作中, 未來還有8座即將落成, 已是世界之冠.
現今的核電技術, 分為兩類, 一類是核裂變技術, 一類是放射性同位素溫差技術. 放射性同位素溫差技術, 就是通過原子的衰變發熱, 熱能通過熱電效應, 即用熱電裝置, 令裝置產生溫差, 直接轉換成電力. 由於這種發電是從原子的衰弱變化, 所以會有時間性, 隨原子衰弱而滅少. 現今的衞星, 俄羅斯偏遠的燈塔, 人工心臟, 都是運用這技術.
現行核電廠所用的, 都是核裂變反應堆. 而裂變反應堆也分有多種. 最常用就是壓水式反應堆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PWR), 其原理就是鈾原子在反應堆內進行裂變, 釋出大量熱能, 再引入海水或普通水冷卻, 產生蒸氣推動渦輪機發電. 香港大亞灣核電廠及台灣核三廠就是用壓水式反應堆發電的.
與壓水式反應堆相似, 也是常用的發電反應堆, 就是沸水反應堆 (Boiling Water Reactor, BWR). 其發電原理與壓水式一樣, 唯一不同是其水壓較低, 因此這些冷卻用的水溫度較高, 徘徊在攝氏285度左右. 而且這些水不斷循環冷卻, 所以有些水會帶有輻射, 清理較麻煩. 現在台灣一廠及二廠用的反應堆, 都是這類型.
第三種常見的設計, 為加拿大設計的重水反應堆 (Heavy-Water Reactor, HWR), 即是以重水為冷卻核燃料棒劑. 重水, 又叫氘化水, 其凝固點和沸點都比普通水高, 雖然其原子組成都和一般水一樣, 但提煉成本高. 不過, 重水有其好處, 就是能更有效計算利用的核燃料, 令鈾原素成本可以減低.
至於歐洲的設計, 主要有大部份建在英國的冷氣式反應堆 (Gas-Cooled Reactor, GCR) 及法國的液態金屬式快速增值反應堆 (Liquid Metal Fast Breed Reactor, LMFBR). 冷氣式反應堆以二氧化碳為冷卻劑, 並以石墨 (Graphite, 是一種礦物, 產於變質岩中, 當煤或含碳質岩石受變質作用或熔岩侵入作用變質形成.) 作為減速劑. 這類反應堆比壓水式反應堆溫度更大, 運用熱能效率更高, 壽命較長. 亦因為其運作壽命較長, 所以以舊換新的關閉成本較高.
至於法國的液態金屬式快速增值反應堆則用鉛或鈉為冷卻劑, 而不用減速劑運作. 其原理和壓水式反應堆相似, 其反應堆壓力不高, 但比較消耗核燃料. 鉛是一種隨性元素, 作為冷卻劑不易吸收輻射, 而且承受溫度很高, 是絕佳的冷卻材料. 可是本身鉛含有毒性, 而同時清理起來不容易. 世界上大多以鈉為冷卻劑, 因為較容易獲得, 還能防止侵蝕. 可是鈉遇水會產生爆炸, 應用技術要求較高.
最後一類的反應堆, 便是前蘇聯設計的石墨輕水型反應堆 (Reaktor Bolshoy Moshchnosti Kanalniy, RBMK). 這類反應堆以水為冷卻劑並同時用石墨來做減速劑, 其設計與重水反應堆一樣能補充燃料. 輸出電力時, 會產出副產品元素鈽 (在自然界中, 並沒有天然的鈽, 必須要從核子反應埋中獲得. 這是個劇毒元素, 吸收少量足以致命, 所以用以製造原子彈, 其威力比鈾彈更大. ). 但這類反應堆體積太大, 而所需的技術更高, 反應埋並不穩定, 難以控制, 當年切爾諾貝爾核電廠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 用的便是石墨反應堆. 縱使現在受過改良, 但還是被認為是最危險的反應堆.
核能產業發展至今, 己有四十多年. 現今技術己發展到第四代反應堆, 其溫度可以更高, 運轉更有效率, 能從鈾中獲得更多電力, 報廢的核廢料將會更少, 安全性更高. 據統計, 未來二十多年, 全球用電量將增加一倍, 以現在單靠石油和煤來滿足電力需求, 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讓地球難以承受. 因此, 全無溫室氣體排放的核能, 的確有替代石油和煤的潛力. 可是核能發展, 需要大量金錢及技術, 這些也不是所有國家也能承擔到的. 所以未來能源路向, 將不會是單一路線, 而是多元發展, 而核能必佔一席位.

星期一, 4月 01, 2013

能源: 武器中的能量



時值193812, 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 (Otto Hahn, 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和其學生弗利茲斯特拉斯曼 (Fritz Strassmann, 德文為Straßmann), 還有奧地利科學家莉莎梅特勒 (Lise Meitner) 從一個以中子撞擊一個鈾 (Uranium, U, 原素週期表92) 原子的實驗, 發現這撞擊產生原子核分裂, 釋出強大能量. 這是核能研究的先聲.
1939, 二次大戰爆發, 德軍橫掃整個歐洲中. 為逃離納粹德軍的迫害, 愛恩斯坦 (Albert Einstein, 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逃亡到美國, 並與當時的匈牙利裔美國核子物理學家李奧西拉德 (Leo Szilard), 82日聯署致函當時的美國總統, 小羅斯福 (Frankin. D Roosevelt, 美國第廿六任總統), 請求美國政府在核子武器在加大力度, 絕不能落後於德國, 並得到當時美國政府支持, 原子彈研究競賽就此展開.
19412月美國科學家葛蘭.西博格 (Glenn Seaborg)及其同僚發現了鈽 (Plutonium, Pu, 原素週期表94號). 鈽和鈾一樣有分裂性, 一樣能釋出巨大能量, 對美國在核武競賽中邁進一大步. 同年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 令美國捲入二次大戰中. 1942年夏天, 匈牙利裔美國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 (Edward Teller, 匈牙利名Teller Ede) 發表了氫彈的概念, 其威力比原子彈強好幾倍. 同年9月被美國政府秘密的原子彈製造行動, 曼哈頓計劃, 的總監雷斯利.葛洛夫斯陸軍將軍 (Leslie Groves) 委任的科學總監, 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r), 邀請入計劃之中.
直至1942年12月2日計劃主導者之一的恩里科.費米 (Enrico Fermi) 及其團隊在芝加哥大學體育館裡的壁球場內成功完成了第一座可控的反應爐. 到1944年美國開始有能力大量生產鈽及濃縮鈾235. 1945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成功引爆第一枚原子彈, 標誌著第一個成為擁有核武的國家. 同年8月6日及8月9日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及長崎, 投下了一枚15千噸的鈾彈及一枚21千噸的鈽彈, 兩天合共二十多萬人死亡, 令日本被迫投降.
縱使戰爭結束, 但並不代表原子彈研究已完結. 其他國家也加入了核武研究的行列, 好似1949年8月29日蘇聯在哈薩克試爆類似美國投在廣島的原子彈, 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的國家. 1952年10月3日, 英國在澳洲試爆原子彈, 也成為擁有核武的國家之一. 接著還有中國, 法國及印度分別在1967年, 1968年及1974年也成為了核武國家.
從核子發展的過程可見, 核能一路走來都是用來作武器的血腥歷史, 曾有研究報告對核能未來發展相當悲觀, 直至1953年12月, 美國第34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 (Dwight Eisenhower) 為核能發表了<和平需要原子>的演說, 才令核能走向能源發展的方向.
正如奧本海默所說, 核武既是一大危險, 亦是一大的希望. 1954年6月27日, 當時蘇聯建設了第一個核電站. 而國際得到美國政府在核能研究上的資助, 令核能從武器轉到商業民用. 1956年, 第一個商業用的核電廠, 於英國重工業重鎮鍚菲爾 (Sheffield) 投產. 及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投產的核電廠, 亦是商業營運的.
核電發展迅速, 從1960年代的1吉瓦 (即是10的9次方瓦特) 去到1970年代的100吉瓦, 到現在已升到366吉瓦 (2005年數據). 其增長迅速的原因, 除了人口不繼的增長, 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外, 還有人們對石化燃料污染導致氣候變化的警覺, 開始接受污染較少的核能. 核能可說是替代石油和煤的新一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