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 財經新聞都有油價的報導. 一個是紐約期油, 一個是倫敦布蘭特期油. 紐約期油, 是指西德克薩斯洲產出的原油, 於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買賣. 而倫敦布蘭特期油, 是指英國北海布蘭特所生產的原油. 有留意的人不禁會問, 為什麼兩種原油, 都是以美元計價呢? 若是紐約期油還可以理解, 可是為什麼在倫敦交易的布蘭特期油也是用美元計價, 不是以歐元或英鎊計價呢? 這原因可追索到二戰後, 涉及貨幣系統, 從中看到美元和石油的微妙關係, 還有背後的重大陰謀.
簡單來說, 美元是全球多個國家承認的硬貨幣
(Hard Currency, 又稱為Strong Currency). 所謂硬貨幣, 就是得到多個國家承認其國擁有, 穩定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還有低通貨膨脹的國家的貨幣.
其貨幣有足夠的黃金在背後支持, 而且該貨幣國貨幣長期保持穩定增長.
在二戰後, 美國趁機大量吸納德國納粹時的人才及科技,
加上當時正值戰後經濟復甦階段, 擁有大量年青勞動力, 在多個有利因素之下, 令美國國力突飛猛進, 不論在科技, 政治及經濟上, 其他國家也無法追上, 成為帶領世界的國家.
從發展中到已發展這階段裡, 美國對資源及商品的需求有增無減. 相對的, 其他國家還在發展階段, 需要尋找買家購買產品, 面對對資源和商品有龐大胃腩的美國, 一拍即合,
各國紛紛用美元與美國貿易.
再者, 當時已發展國家經濟及政局都是在初步階段, 為了避免國家內部政局動盪及經濟不穩帶來國家損失, 除了儲備黃金, 其次便是美元. 由此, 美元漸漸成為世界貨幣,
並得到大部國家認同.
初時美元背後還有相應份量的黃金儲備著, 可是自從布雷頓森林系統 (Bretton Woods Agreements, 為一個以美元與各國貨幣協定, 就滙率, 收支及儲備制定則規. 大體上是美國承諾以金本位政策以穩定各國對美元信心及提供足夠數額的美元兌換) 瓦解後, 美元背後只有各國對美國國力及經濟的信任為基礎這脆弱的關係上.
只因美元背後再沒有黃金掛勾著, 只依靠美國對各國以信用去給予該鈔票價值同等的服務. 換句話說, 凡有著美元的人, 就是美國的債權人. 在布雷頓森林系統瓦解後, 最大持有美元的國家,
就是油組諸國及日本, 現在多了中國. 可是美國人借貸消費的習慣日益嚴重, 不論政府或國民也是, 每年不斷的發國債, 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負債國. 其他國家又持有不同數目的美國國債,
同時又持有美元, 這意味著, 在資幣上, 各國已經放棄自己的匯率控制權, 另一方面, 卻又不斷給錢予美國消費. 亦即是世界各國已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在金融風暴中,
便見證到這個禍害有多嚴重.
以美元為世界貨幣對能得到直接好處的美國來說, 是不能被動搖的. 因此, 當歐元面世後, 有石油輸出而又用著美元計算的國家, 欲改變以其國家以外的其他貨幣為計算單位的國家, 便成為美國的敵人.
以波斯灣戰爭為例, 伊拉克曾有過以歐元代替美元計石油價格的計劃, 便遭到美國以其侵略科威特為借口攻打. 表面上, 助科威特間接幫助美國自身, 因為其企業能染指其國內的資源, 又能乘機控制戰敗國伊拉克的資源. 更深一層, 就是向每個石油輸出國警告, 以美元計算石油價格, 是唯一之選, 毫無他選. 若要維持自身國家穩定及富庶, 就是依照他們的遊戲規則進行遊戲, 否則後果就如伊拉克一樣.
就是這個原因, 美元和石油關係密切. 美元在金融海嘯後, 推行量化寛鬆政策, 大印錢紙, 令美元不斷貶值, 間接令石油價格不斷推高, 將通脹送到每個國家, 讓世界苦不堪言, 卻有苦不敢申. 在將來幾十年歲月裡, 這格局也難以扭轉, 不如說不能扭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