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又俗稱為黑金. 只因它不但主宰全球的輕重工業經濟, 更支配著無形產業經濟. 其顏色像在暗示著, 人們在它們身上種種貪婪, 自私, 鬥爭等的黑暗面. 為國家及人民帶來財富, 又會帶來污染, 災禍及戰爭. 從過往人們與之相闗的歷史可見一班.
1973年10月, 埃及和敘利亞與以色列, 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 (又稱齋戒月戰爭, 十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兩國分別進攻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 (Sinai) 和戈蘭高地 (Golan Heights). 戰爭歷時二十天, 最後以色列勝出. 在背後支持埃及和敘利亞的石油輸出國組織下的阿拉伯諸國, 為了打擊以色列以及在背後支持者, 美國, 實行停止出口石油, 令石油價格從當年每桶不到3美元, 猛升至超過13美元. 是次油價價格暴漲, 觸發當時已發展國家的經濟衰退. 據估計, 美國受此次影響, 導致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4.7%,
歐洲和日本也受牽連, 國民生產總值也分別下跌了2.5%及7%. 這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在1979年, 故又稱為1979年石油危機. 事原於伊朗國內發生反對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 令全國癱瘓, 沙阿 (Shah, 伊朗君主尊稱) 被迫流亡國外, 史稱伊朗伊斯蘭革命. 而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時候, 鄰國伊拉克乘機揮軍侵佔伊朗領土, 激起伊朗人與政府團結起來抵禦, 最後伊朗抵禦成功, 史稱兩伊戰爭. 這次戰爭, 令石油供應不穩, 讓原油每日產量銳減, 令價格由每桶14美元飆升至35美元. 亦令西方已發展國家經濟衰退.
1990年8月, 伊拉克企圖吞併科威特, 揮軍入侵推翻其政府. 當時美國以世界最大石油儲備落入伊拉克的控制, 將會影響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及生活方式為由, 從聯合國中得到授權, 於1991年組成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進攻. 最後伊拉克受到重創, 並撒出科威特. 此次戰爭, 稱為波斯灣戰爭.
這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少得多, 只影響了歐美各國的旅遊業. 雖然油價從每桶14美元, 去到40美元以上, 但只維持了3個月. 不過, 美國以石油定為自身國家利益以引發戰爭, 由此可見, 西方國家, 尤其是美國, 對能源十分敏感, 為此甘願付出不菲的代價, 故此此次戰爭又叫石油戰爭.
三次危機讓不少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大國開始類似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 (SPR,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以防因戰爭等因素影響的石油進口或生產中斷. 還有一些國家另覓一途. 好似巴西, 為避免過份依賴石油而研發生物能源, 日後章節再詳細講解. 又如加拿大是北美洲蘊藏油沙 (Oil Sand, 又名焦油沙, 或瀝青沙. 主要成分是瀝青. 而瀝青就是重質原油, 只是其密度比原油高.) 最多的國家, 並以商業化模式開採油沙. 可是因技術問題, 以每桶30至40美元一桶的價錢估計, 其開採成本很高. 但隨著技術日益先進, 而現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 以油沙提煉石油變得有利可圖, 現在每日產量有一百萬桶.
不過, 縱使有通漲因素存在, 扣除各國進行儲備因素, 石油價格也攀升得不正常. 這揭示了另一個推動油價的因素, 非供求因素------炒賣. 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 油價曾回落至三十多美元水平, 可是到現在又去到近一百美元, 可見油價內含有炒賣的水份. 加入通漲因素, 每桶只不過是40至50美元. 因投資者以各國週期因素為惜口,
投機炒賣, 令油價不斷波動, 影響供應. 不過, 最嚴重的是石油背後隱藏著重大陰謀, 一般人不會注意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