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 在中東的波斯, 即現今的伊朗, 首次發現石油. 今天約80%可輕易開採的石油都位於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 其中有六成出產自沙地阿拉伯(於1938年發現石油, 蘊藏世界石油總量的12.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伊拉克, 卡達及科威特. 及後在俄羅斯, 美國, 加拿大, 中國, 墨西哥, 委內瑞拉等地方也陸續發現有石油. 其中以委內瑞拉和伊朗為新興的石油出口國, 佔美國和歐洲每年所需有10%-20%之多.
現時世界石油儲藏量有多少, 眾說紛紜. 據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2004年的報告, 估計世界石油總量有5.26兆桶 (相等於1717億桶). 美國科學雜誌, 則估計有3兆桶; 最保守的估計, 為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在2004年報告的估計,
只有1.148兆桶. 對於數據的偏差這樣大, 有人質疑數據的基本資料過時, 並不能真實反映現在情況. 有人更批評有國家出於政治原因, 隨意揣改數據. 但有所共識的是,
現在石油開採量己到頂峰, 往後日子己不能再提高.
由於大部份石油都在發展中國家, 其經濟及科技水平往往落後已發展國家, 為了防止被其他已發展國家剝削, 維持供應穩定及有效率, 以確保石油收入, 在1960年9月10日,
由伊拉克, 伊朗,
科威特, 沙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 在巴格達開會商討成立一個機構, 以協調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石油政策. 到9月14日,
宣布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又稱歐佩克或油組), 並在1965年設總部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後成員不斷增加, 現在已有12個國家加入. 分別是卡塔爾(Qatar, 1961), 利比亞(Libya, 1962), 阿爾及利亞(全名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1969),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1971), 尼日利亞(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1971), 厄瓜多爾(全名厄瓜多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cuador, 曾在1973年加入, 在1992年退出, 到了2007年再加入)和安哥拉(全名安哥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ngola, 2007). 而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和加彭
(全名加彭共和國,
Gabonese Republic) 分別於1962年和1975年加入, 現在已退出組織(分別於2008和1995).
據其組織規定, 石油出口國必須是淨出口國, 即生產量超過消費, 同時得到75%成員國, 當中包括最初五個成員國的支持才能加入其組織.
石油輸出國組織負責統一成員國石油出口及定價, 在穩定的供應下, 也能保障成員國之間的利益, 給予投資者公平回報.
據2005年數據所示, 全世界石油年開採量為304億桶. 直至2010年,
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700萬桶. 假設所有因素不變, 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約為2%. 己發展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 好似美國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 德國則11.7桶, 中國是1.7桶, 印度為0.8桶.
可是, 隨著新興經濟大國不斷掘起, 對未來石油需求不斷增加, 對於不能增加的供應, 將會是壓力之一. 亦因為石油對全世界人十分重要, 導致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
與入口國之間, 甚至淨入口國之間的博奕及衝突, 足以影響全世界經濟. 而人類對能源短缺的憂慮, 造成背後普通人難以看到的巨大陰謀. 石油已不是沈常的, 單純的消費品,
它包含了多種角色, 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