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並不是什麼特別節日, 可是對我們全球人類來說卻應該關注. 在印度北面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首府勒克瑙(Lucknow District)附近的某個村莊誕生了第70億個人. 換句話說, 地球將突破七十億人口大關. 意味著我們將要面對更大的能源, 醫療, 教育, 房屋等壓力.
早在1870年代, 義大利神學地質學家安東尼奧.斯托帕尼(Antonio Stoppani)也指出人類已到了另一個世代, 曾替這個世代命為靈生代(Anthropozoic Era). 或許是其有神學背景, 所以認為這個名詞不夠科學而不被重視. 到2001年某天, 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荷蘭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Crutaen)在一個科學會議上提出了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 得到與會人士極大的正面迴響, 還提議他把這個詞語註冊. 這不難理解, 因為人類對這個地球的改變非常明顯, 其成長模式較像細菌. 人類世一詞一出, 馬上被不同領域的學者接受. 地質協會更將人類世視為當今地質學的正式問題.
人類世裡的”世”, 是一個相當短的時間, 縱使在化石紀錄來說也有數千萬年之久. 從地質層的紋理, 地質學家從中分辨識不同的世紀, 也要花上多年時間觀察. 可是人類對地質的影響卻非常明顯, 而時間也不過兩個世紀的短時間. 因此, 人類世一詞一出, 立即引起了不同範疇的學者迴響.
人類改變地球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大城市的不斷掘起, 鋼筋, 水泥, 玻璃等充斥整個地球. 第二, 森林的消失, 加速了侵蝕, 間接令到大氣裡的二氧化碳增加. 從冰蕊的證據顯示, 二氧化碳濃度從18世紀未便不斷增加, 當時人口量也是不斷增加, 對能源的消耗量也是. 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公式, 用以量化計算人類影響程度. 其算式如下:
人類影響(Environment Impact)(I) = 人口(Population)(P) X 富裕(Affluence)(A) X科技(Technology)(T)
這公式稱為IPAT公式. 說明人口, 富裕, 亦即是各國生產淨值, 科技, 亦即是專利申請數量, 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影響著地球. 2011年, 地球人口有70億人, 富裕額為55兆美元, 專利申請有190萬個. 比起1900年代, 以上三種因素分別是18億, 2兆美元及14萬1000個專利, 其增長令人驚訝.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百廢待興, 各國在世界衞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支持下, 得到不少醫療上的資助. 盤尼西林, 天花疫苗, 還有殺蟲劑滴滴涕(又名DDT, 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 讓不少發展中國家嬰兒存活率及平均壽命大幅廷長. 好似在印度, 其平均壽命從1952年的38歲到今日的64歲; 在中國, 則從41歲去到73歲, 人口爆炸就在這時發生.
除了死亡率下降外, 婦女的出生率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當時歐洲女性平均會生6個小孩, 但隨著死亡率下降, 婦女生育率慢慢下降, 到了1970年代早期, 女性生育率開始下降. 在1990年代晚期, 歐洲的出生率降到1.4. 人口增長開始從已發展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可是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政府政策之下, 生育率也開始下降. 好似中國在1979年的一孩政策, 生育率己下降到1.5個左右; 在伊朗, 以伊斯蘭政教支持下, 出生率也已下降七成以上; 巴西的出生率也比25年前少了一半. 縱使各國不斷採取不同措施控制國家人口, 但還是阻止不了地球人口達到70億. 這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會繼續增加. 以2007至2030年世界能源的消耗估計, 到了2015年將達到520千兆英熱單位(Quadrillion BTUs), 面對龐大的能源需求, 我們人類應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