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23, 2009

十字路 (上)

北京時間下午九時十分左右, 至九月廿八日下午五時三十七分, 在這兩天二十小時二十七分鐘, 中國締造載人航天的歷史. 這短短的四分鐘出艙活動, 有著承先啟後的巨大任務. 這是神洲五號和六號的總結, 亦為日後建立太空站打下基礎. 感覺上這次航天任務每一節的準備比上兩次更為周全, 而當這次任務焦點----出艙活動開始至終結的每一刻, 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都屏息觀之, 更拍手觀呼, 把這一刻的成玏及榮耀傳遍每個角落. ‘中國人都做得到!’ 這句應該他們內心不斷吶喊的其中之一句. 可是我全無這些感覺, 反而看著電視畫面, 想著: 如果大陸政府用研究航天科技之心, 用作食物監控等的民生問題上, 中國可以比美國更早成為大國. 可惜現實是, 即使用上比美國一樣的時間, 也不會做到和美國現在一樣強.
的確. 中國的開放改革方向是正面的. 當年鄧小平主席推動以摸著石頭過河方式的改革, 並強調走回頭路是死路的方針, 令到中國從文革, 飢荒中恢復元氣. 記得在某雜誌看過1980年主席對非洲領導人的談話記錄, 令人為之動容. 這席對話如下,

“我說你們現在不要搞社會主義, 我建議你們集中精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只要經擠搞上去, 人民生活改善了, 滿意了, 叫什麼主義都可以!”

這句話在當時的中國, 真是大不諱. 不過, 從另一角度看, 這和市場學的最原始基本步如出一轍, 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民主主義的延續, 被後世稱為新民主主義.
三十年前, 一群窮兄弟為了富起來, 便想到製造別人沒有的東西, 然後買給他們來致富, 把賺來的錢用作開墾自己的田地, 這是當時中國的寫照. 小平主席以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的大方向, 銳意發展沿海地區. 一方面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 另一方面不斷改善沿海基建交通. 引入資本主義, 市場主導來推動改革. 加上趙紫陽總理及胡耀邦主席, 披荊斬棘, 分別在農業土地改革和培訓青年等貢獻, 中國漸漸打下富強的根基.
小平主席之後, 第二個關鍵, 便是江澤民總理的蕭規曹隨, 令國家攻策更穩健. 秉承鄧小平總理的政策, 保持著國家的大方向正確, 如同守業一樣, 在變化萬千的環境中找出中國獨有的步伐, 江澤民總理功不可沒. 而緊隨其後的總理朱鎔基, 大力推動向外政策, 鼓勵出口. 以免繳或半稅吸引外資建設生產基地, 又以補貼鼓勵出口. 中國自身龐大的人口紅利 (低下的人口撫養比率), 在短短的三十年, 便賺盡了世界的錢------被譽為世界工廠, 手擁近二十萬億美元的財儲.
這些都是舉國百姓的血汗得來的成果. 如今窮小子富有了, 卻遺下很多問題, 不論現在的還是過去的, 都尚待解決. 中國還未是一個強國大國, 只是一個多了錢的病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