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和中國的道教一樣, 制度化後便流行起來. 不過, 道教可以說是時間不斷累積而成的結晶, 成形的時間沒有基督教那麼快. 道教在思想裡面, 很是龐集. 從三王五帝時代, 民間崇拜日月星辰, 山川海嶽, 對一些自然現象聯想到鬼神之說, 從典藉 ”山海經” 中便有不少記載. 在先秦諸子百家學說裡, 也滲透了不少神怪傳說, 而以屈原為首的楚辭, 更用了不少神祇的典故. 這些傳說帶出了賞善罰惡, 因果循環的觀念.
說起道教, 不得不說他們的神仙方術, 煉丹仙藥, 讖緯占卜. 尤其是道教的煉丹術, 不少皇帝為此而醉. 他們信奉煉丹煉出長生不老之藥, 而道士們亦以此作為修行成仙的方法之一. 西漢初時的黃老無為而治之說, 加上武帝時董仲舒以陰陽五行附會儒家經義, 著成 “春秋繁露” 一書, 令到流行於西漢沒至東漢時的讖緯學說興起, 這是道教的初型. 直到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誔生, 道教才變得制度化.
東漢順帝時, 張陵於西蜀鶴鳴山創立天師道 (又名五斗米道), 以老子的 “道德經” 為經典, 奉老子為太上老君, 他和其子, 張衡於四川一帶傳道. 及後鉅鹿人張角以 “太平清領書” 創立太平道, 其信眾很快便增至十萬, 在靈帝時煽動教眾, 發起黃巾之亂, 亂事雖平, 但令東漢進一步走進了州牧割據, 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 其影響深遠, 我想張角也不會料到. 太平道可說是野心之人, 利用宗教思想控制人心, 利用百姓對鬼神的敬畏, 去滿足個人的私慾, 所以我說宗教思想是本善, 惡在人心. 如同現代基督教一些教徒以神及羅馬國教名義, 蠱惑人心無異.
自黃巾之亂以後, 太平道便消聲匿跡, 只因再沒有人再傳承. 相反五斗米道不斷有後人承繼, 流傳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再次興盛起來, 擺脫了佛教而自成一派.
佛教創於印度, 其創者為悉達多答摩 (Siddhar tha Gautama), 又尊為釋迦牟尼, 意思為釋迦族之賢者. 公元前3世紀之時, 佛教受當時的阿育王所大力推行而大盛, 及後被大夏入侵, 而大夏又被大月氏所服, 也無損佛教的興盛. 後來漢朝經張騫出使西域之後, 與對外往來漸多, 在哀帝時, 即公元前2世紀時佛教便傳入中國. 當時的佛教就如基督教一樣, 面對著另一個當時盛行的大教派. 當時的中國, 道教正籍當道, 佛教徒便附其羽翼之下, 佛徒把他們的經典文獻重新修訂, 令他們的典籍更迎合中土, 以取得文人們的興趣. 不過, 那時的文人或貴族並不大了解真正的佛教, 只認為佛教是道教的旁支. 佛家在漢朝不斷吸納道教裡一些禮儀及方術, 漸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打下了魏晉南北朝大盛的基礎.
佛教在魏晉時代大盛, 最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是統治者支持. 在南北朝時期, 北方多是外族為統治者, 這是一個中外融和的橋樑. 外族統治者較在不同思想上包容性較強, 加上胡人好殺生, 因此較看重因果報應之說. 欲求一己安心而禮待僧人. 另一個原因就是能夠迎合中土人的口味. 佛教某些思想學說比較接近道教, 用以拉攏信徒. 加上佛教思想填補了當時儒家及道教的缺失, 在積極方面, 能和儒家唱和, 在消極方面, 可與道家媲美. 深得當時的士人百姓所認同.
在客觀因原來說, 當時正值戰亂頻繁的時代, 為了脫離肉體之苦, 人們多從心理上獲得自我滿足, 而佛教出世之說, 正正是當時的慰藉. 而南北朝時期, 清談玄學之風很盛. 除了是兩漢傳下來已有的風氣之外, 南北朝時期的長期分裂局面亦是原因. 不論文人或平民, 縱使有一腔建功立業之心, 在那時代也難以伸張, 意興闌珊之餘, 唯有找其他事情代替, 轉移視線. 佛教在這濃厚的氣氛下, 不斷發展宣揚, 成為影響我國幾千年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