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28, 2014

遊戲革命



這幾個月應是一個寫作的好月份. 由農曆新年, 到今個月的復活節假期, 都有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自己卻迷上手機遊戲, 幾個月就是在玩, 完全沒時間寫作. 自從智能手機大行其道後, 令手機變成了不只是一個通訊工具這樣簡單, 而是集所有娛樂於一身的綜合電子工具. 這些附加功能, 甚至超越手機本身的功用. 透過智能手機內的應用程式, 亦即是我們俗稱的APP (全名Mobile Application), 人們能在任何時候, 任何地方, 都能盡情娛樂. 這潮流, 席捲全世界, 人們的習慣受到革命性的改變, 不論在通訊, 娛樂, 甚至消費, 都顛覆過來.
細說智能手機革命, 要從最先推出智能手機的蘋果公司 (原稱蘋果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 Apple Computer, Inc., 納斯達克指數編號: AAPL)說起. 早在2001, 蘋果公司推出以MP3 (全名: MPEG-1 MPEG-2 Audio Layer III)制式的數碼音樂播放器. 憑著優美設計及高質素的音質, 得到全球大賣. 其自家付費下載系統, iTunes, 可說是APP的先聲. iPod面世, 對唱片業來說, 是革命性的. 人們由購買CD到只需上網購買下載MP3檔到電腦內, 在便利上, 音樂唱片儲放上, 都是一大優勢, 所以一出推便大受好評, 並瞬間擊倒日本的SONY奪得全球第一的地位. 時至今天, iPod產品已有二十款之多.
200719, 蘋果公司正式出推智能手機, iPhone, 進一步把娛樂集其手機於一身. 除了可以用iPhone聽音樂外, 更研發了不少手機遊戲及網上圖書, 只要我們有一部iPhone在手, 我們就能做任何事. 而這次潮流, 開始讓人的消費習慣改變, 由網上信用卡購物, 轉變為由他們預設的戶口直接過戶購物, 除了省去多重的行政費用, 更收集了十分有用的消費者消費數據, 用以推算出用戶的消費模式, 在適當時候出現合適用戶的廣告, 供其消費. 掌握資訊就是掌握財富, 對於後進者來說是一大啟示. 直到2010年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推出, 更將這種模式推至更高. 當然, 其他的競爭者並不會坐以待斃.
2005, Google公司 (Google inc., 納斯達克指數編號:GOOG) 收購了一個以Linux為基礎的行動裝置, Android. 原本這系統是用以數碼相機操作的系統, 後來給Google公司收購後, 將其改造為供手機用的作業系統. 2007, 84家硬件製造商, 軟件開發商及電信商共同改良了Android系統, 並免費公佈原始碼給其他生產商用以推出Android的智能手機, 讓其作業系統火速佔有市場不少份額, 成為能與蘋果分庭抗禮的局面.
Android系統的出現, 進一步推動娛樂模式習慣的改變, 尤其是手機遊戲APP, 大行其道. 這對電視遊戲商來說, 可是一個革命性的打擊. 其實利用互聯網連線遊戲收費, 電視遊戲開發商並不是沒有嘗試過, 可是捉錯用神, 他們不明白在哪地方收費. 要知道, 從經濟學上看, 消費者己付了錢去購買遊戲光碟, 亦即是Lump Sum (單一次收費), 去享受其提供的娛樂. 可是當把遊戲完成後, 卻發現原來還有未完成項目, 需要付費才能繼續進行, 這無疑對消費者是欺騙, 覺得付出的價值與娛樂享受不成正比, 因此, 當時被遊戲玩家不停詬病, 其壓力不少.
手機遊戲的出現, 令玩家無時無刻都可以隨身玩, 其方便程度是一大優點. 以我現在玩的手機遊戲Puzzle And Dragon為例, 下載是免費的, 即使你不付費玩, 也可以繼續遊戲. 付費的地方, 就在你想抽一些不能在關卡上獲得的, , 有特色的, 強力的寵物所需要購買的魔法石上, 而其遊戲出手也是頗闊綽, 不時會送魔法石給玩家, 令玩家對其遊戲的忠誠度高, 不會輕易轉遊戲.
從這裡也可見, 因付費方法容易, 所以不少玩家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付錢行為, 令其遊戲開發商GungHo Online Entertainment (東京交易所號碼:3765) 短短兩年, 收入大增, 其股價更升了五六倍之多, 這些佳績, 令不少遊戲開展商也進軍手機遊戲市場, 期望分一杯羮.
這勢頭, 只是剛剛開始, 科技變化之快, 讓全球人們的習慣也隨之變化, 商家面對的, 就是整個地球的人都是潛在玩家的市場. 另一方面, 因資訊的發達, 讓所有產品的生命週期不斷縮短. 要掌握潮流, 又要保持遊戲生命延續, 對不同行業的手機APP開發商是一個挑戰, 讓我們拭目以待.
在此, 就讓我繼續遊戲吧!

星期五, 1月 31, 2014

立春



中國傳統曆法, 為農曆. 而農曆, 又稱為夏曆, 陰曆或舊曆. 古時又稱為皇曆或黃曆. 農曆, 是中國最古老的曆法, 其本源己無從稽考. 根據古代典籍所記載, 農曆是陰陽曆, 其陰陽合一的曆法, 最早見於殷商時期, 而最早出現的曆法書, 夏小正, 到漢朝武帝時期, 經過修改, 再系統化, 當中把陰陽五行基礎剔除並統一全國, 這就是當年武帝委任鄧平, 唐都, 落下閎等人所編寫的《太初曆. 不過, 許多中國詞語稱謂並不代表其所指的意思是正確的, 嚴格來說, 夏曆才是陰陽曆, 並不只有陰曆. 而夏曆與舊曆和農曆也不同, 這只是對中國傳統曆法一個籠統的稱呼.
由於夏曆只根據太陽及月亮的軌跡而制定, 未能全面反映太陽的運行, 而中國是以農立國, 需要一套緊貼太陽情況的農事表, 因此古人在曆法中加入了顯示太陽週期的二十四節氣入內, 所以農曆為純陽曆. 這二十四個節氣其實是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照向地球的位置變化. 地球轉動令日照照向每經度十五度, 定出一個節氣, 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互相緊扣著, 暗示著日照的變化, 其日期是固定的. 上半年節氣在每月的6日出現, 夾著每月21日出現的中氣; 下半年就是8日, 夾入每月23日的中氣, 兩者前後只有一兩天的差.
立春, 就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指日照經在經度315度之上, 為春天的開始. 又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完成, 開始第二圈公轉的起始, 換句話說, 立春才是農曆新年的開始. 拐了這樣大的彎就是要告訴你們, 2014年的農曆新年是在2月4日六時零三分起始, 亦即是年初五的時候, 不是今天的年初一.
曆法是我們文化之一, 其準確度與瑪雅的曆法不遑多讓, 可是中國人總是忘記自己的文化. 環顧身邊所接觸的報紙, 電視等傳播媒介, 總是報導錯誤, 什麼零時出世的馬年嬰兒, 猶如告訴別人香港人有多無知, 連這樣簡單知識也不知道, 手執資訊牛耳的人, 你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見到, 英國政府對其殖民地知識箝制及過濾做得十分成功. 表面上讓每個人都接受教育, 事實上在教育課程中做手腳, 把課程不斷刪減, 讓學生知識範圍不斷收窄, 智慧不斷下降, 從中達至管治無阻通行的效果. 要知道當所有人都被搬弄至指鹿為馬時, 黑和白完全顛倒過來, 人們自我思考的能力失去, 只懂聽從執行, 不會自我創造的時候, 有多可怕. 回歸後, 這手段變本加厲, 大陸政權正在抹殺英國殖民歷史, 除了不斷引入移民外, 又從學習課程處著手, 讓在英國殖民時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與大陸移民同化, 甚至消失, 以達至全面管治的目的. 這都是把在港的中國文化杜絕的原因之一.
近日有政黨提倡本土主義, 標榜以香港人利益為先, 但敢問他們了解香港是什麼嗎? 若那些政黨不了解香港這概念是什麼, 那麼他們根本毫無理念可言, 變成只把本土理念流於口號, 旨在為爭取自身曝光而嘩眾取寵的流氓無分別. 什麼東西都可以得過且過, 唯獨有些東西我們不可輕易放棄, 那就是我們的根, 而文化是根之一, 希望你們能清楚明白.
真正的新年快到, 在此我衷心祝各位, 意識能創造完美的實相.

星期日, 12月 29, 2013

習變慣, 無形之手



中國文字的特色, 就是以兩個獨立可解釋的字, 合併寫在一起變成進一步的意思. 一個動作, 一個行為, 一個思想, 不論言語, 文字, 聲音, 經過重複不斷的模仿, 書寫, 唸唱, 眼看, 手觸, 透過身體不同的感官刺激, 因經驗而漸漸地變成平常的動作, 行為或思想, 就是習慣: 習以為常下的慣性模式.
不過, 我們要搞清楚, 習慣和嗜好是有分別的. 嗜好是我們在閒暇時所做的活動, 換言之, 當我們在工作或忙碌著其他事情時, 我們並沒有時間做這些活動, 那就是嗜好. 習慣是無時無刻都會發生的, 當我們遇到某些不同媒介傳遞過來的事, 我們下意識或有意識的依對方傳遞過來的媒介以相呼應. 習慣是不受時間, 地方, 人物所影響的, 是純粹的反應.
習慣的形成, 有很多途徑. 從我們出世開始, 已受到父母的影響. 除了父母的教導外, 我們會從父母身上學會他們的動作, 語言及行為模式, 加上先天性就有了父母的遺傳因子, 容易學習父母的習慣, 尤其是教導以外的習慣, 會異常上手. 當我們日漸長大, 開始接觸社會的縮影, 學校. 從小學, 中學, 到大學或工業學院等學府, 與擁有不同背景, 地方, 思想的同學相處磨擦, 也令我們養成一些習慣. 他日踏足社會, 面對更多的人, 更多的事, 更多不同的衝擊, 讓我們養成的習慣又多了一些. 到了我們成家, 有子女, 老年, 成為了人祖父母等, 我們的習慣不斷地累積著, 不斷地改變著. 我們的習慣, 可看出我們的性格及思想特點. 習慣也有下意識的習慣及顯意識的習慣, 也有別人或自己覺得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
也許讀者們對以上的概念有些抽象, 難以理解. 那先舉一個例子, 就是我們的零錢. 小時候我們乘巴士, 小巴, , 甚至地下鐵路, 零錢是不可或缺的. 縱使攜帶很不方便, 但只要我們外出, 便需要零錢. 直到1997年八達通的出現, 才令我們對零錢攜帶這習慣改變. 這些都是商家們的手法, 結合科技, 從信用卡, 到八達通, 讓我們支付更快捷更容易更方便. 而帶備零錢這習慣, 則越帶越少, 甚至乾脆不帶. 所謂良幣驅逐劣幣, 就是這般出現.
另一個例子, 就是有些習慣己變成下意識, 在無意之間自然而然地做了而不察覺. 就如我們學樂器, 學手藝, 甚至學武, 要不斷練習一樣, 就是讓我們所學變成下意識習慣. 由小到大, 學著父母及受朋友影響下, 按著某個模式做事情, 不斷反覆練習, 令某些習慣變成下意識存在著. 好似我小時候, 有著模仿學吸煙的行為, 可是自己對做出這行為的原因並沒有記憶, 後來才從母親口中知道, 父親曾有吸煙習慣, 在有意無意之間, 被我們看到, 學了而不自知. 後來母親要求父親戒煙之後, 我們這個行為便消失了, 從這裡可見, 身邊人和事對我們習慣的構成關係密切, 尤其是長輩, 以身作則去教小朋友十分重要.
經過小學, 中學及大學, 人生體驗不斷累積, 養成自己獨有的習慣, 去到社會這個大熔爐內, 我們的行為不斷受磨鍊又有所改變, 成為不同長處的個體. 其實社會上某些行為, 就是不同人的近似習慣交錯融會而成, 最能體現我們習慣的存在, 莫過於戀愛時, 尤其是當愛去到要終結時, 總是因為習慣對方相處, 不敢改變, 加上心理恐懼影響, 認為自己也難以找到另一個更好的, 所以寧願選擇默默忍耐, 縱使明白自己更繼續痛苦下去也是如此, 放棄了自己有一半機會能覓得真愛的權利, 這現象對女姓尤其嚴重. 就是女姓們難以擺脫社會的大眾習慣交錯下衍生出世人觀念所制, 面對自己年齡漸長的恐懼, 斷送自己也能找到幸福的選擇.
我同意, 有時候我們改變習慣, 建構另一個習慣, 人生告訴我們是時候轉彎了, 不要留在原地差跎歲月了. 再者, 我們選擇改變, 至少有50%機會能得到好的結果, 但維持原狀的話就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我想說的是, 這個世間是無常的, 所有東西都會有完結的時候, 不要把我們身邊已有的是必然存在. 每個習慣的存在其實都只是每一個的個別事件, 不要因為改變一個習慣, 就害怕會影響其他的習慣而不去改變. 要知道, 若這個習慣是對你有益的, 這習慣會永遠存在, 並不會被受環境影響. 此次所想說的說話. 連概念也難以理解, 但的確存在我們心中, 希望讀者明白吧.